街道簡介
茌平縣振興街道辦事處位於魯西平原,茌平縣城駐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是茌平縣農村經濟強鎮、聊城市十強鄉鎮、山東省百強鄉鎮。轄區總面積71平方公里,73個行政村,總人口9.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耕地面積7.5萬畝。
振興街道辦事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立足區位、資源、產業三大優勢,以建設“開放、發展、和諧”街道為目標,確立“工業強區、農業穩區、三產活區”的總體發展思路,搶抓機遇,銳意進取,走出一條具有城郊特色的發展之路,經濟社會呈現出速度加快,結構最佳化,後勁增強,發展均衡的良好局面。
經濟狀況
工業經濟支撐力明顯增強。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之路,圍繞縣屬骨幹企業和電汽能源優勢,解讀鏈條、裂變發展、壯大群體,培植形成了密度板及深加工、鋁製品加工、紡織印染、建築建材、機械化工、商貿流通等六大支柱產業,企業群體發展到200多家,初步形成了“主業突出、兩極延伸、配套平衡、加工增值”的鏈條式發展格局;工業項目區建設初顯成效,以山東省信發集團和齊魯味素集團為依託,構建兩大工業園區,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完善園區配套建設,幾年來工業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1.5億元,聚集各類項目35個,成為最具有活力的經濟成長極,2005年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入達5.7億元,發展招商引資、民營企業51個,其中固定資產投資200萬元以上的項目30個,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6個,過億元的2個,經濟總量、稅收增長率位居全市前列,招商引資位居全市第四、連年保持全縣第一。2006年上半年,引進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項目5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3個,引資額1.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000萬元,完成全年計畫的89%。
有“江北水城”之稱的山東省聊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縣域經濟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相繼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使縣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壯大,競爭力明顯增強,形成了強縣率先發展、中間縣加速崛起、欠發達縣跨越式發展的新局面。
振興之路
優工
振興街道的工業經濟之所以能夠超速增長,主要是在“優”字上做文章:最佳化環境,培育投資項目紮根的土壤。2006年,振興街道黨委、辦事處的領導按著“大開放、大招商、大發展”的思路,最佳化招商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全年累計引進外來項目15個,完成招商引資8000多萬元,名列全市第八位。完成民營經濟固定資產投入6.7億元,排在全市第五位,限額以上民營企業各項經濟指標在全市名列第二。今年在去年的基礎上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吸引投資的競爭力,最佳化招商引資的方式和項目,努力實現“三個轉變,三個突破”。在招商方式上,實現由全民招商向專業招商轉變,全面招商向重點招商轉變,注重招商選商,不斷提升產業層次,政府主導招商向以商引商轉變;力爭在項目區招商,大項目招商和項目機制上有所突破。並相繼推出“誠信振興”、“服務振興”招商服務年活動,從提高工作效率、最佳化服務環境、整治社會治安等方面入手,打造服務這塊“金字招牌”,吸引更多的資金匯聚“振興”,共同發展。
集中優勢,產業集群。
2006年,振興街道依託縣屬骨幹企業,走了一條集群式膨脹、配套式發展、鏈條式增值之路。培育形成了密度板及深加工、紡織印染、鋁加工、機械化工、建築建材、商貿流通等六大支柱產業,其產值在整個工業產值中占80%以上。特別以宏鑫紡織、明大化工、創偉木業、路通煤炭、正泰集團等為代表的一批有代表性的新型骨幹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為振興街道工業的持續發展增添了動力,注入了超速增長的活力。今年在此基礎上培養一批龍頭企業:按照抓大帶小、促優扶強的原則,緊緊圍繞密度板及深加工、鋁產品加工、紡織印染、機械化工、建築建材以及商貿流通等六大支柱產業謀發展、拓財路,通過對內深化改革、挖潛增效、釋放活力,對外拓展市場、引進資金、盤活存量、擴大增量,培育一批產值過億元、利稅超過千萬元的龍頭企業。“集中優勢,產業集群”還體現在工業項目區建設建設上,以信發集團和齊魯味素集團為依託,構建的兩個工業項目區已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區企業聚集各類項目近40個,為民營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很好的平台作用;積極引進與項目區“龍頭企業”相配套的上、下游產業項目,完善項目區產業鏈條,形成循環經濟。
最佳化產業結構。
2006年,振興街道黨委、辦事處,大力實施企業自主創新工程,推進企業廣泛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並著力抓好重點技改項目,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增強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創偉木業“嘉利家”地板因此獲全國免檢產品,大大提高了產品在市場的占有率。除了抓重點項目建設外,把相當一部分精力放在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上,通過啟動內資、引進外資,集中力量在規模調大、產品調新、組織調優上下工夫,支持優勢骨幹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不斷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優工之策,就像為振興的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06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億元,工商稅收9005萬元,比上年增加1570多萬元,名列全市第二,實現財政收入57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4364元,名列全縣第一。讓這個擁有總面積127平方公里 , 7個管理區, 73個行政村,擁有9.3萬人口的振興街道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鄉鎮”。
強農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大問題,今年的兩會又把“三農”問題再次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振興街道黨委、辦事處,不僅僅是認真落實上級的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更主要的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使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保持農村經濟持續增長。
2006年,振興街道已經把做強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成農村工作的主旋律,逐步確立蔬菜、畜牧、水產、林果等四大產業的主導地位,初步呈現出具有城郊特色的農業經濟帶,糧食生產連年豐產豐收。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6萬噸,比上一年增長8.1%。蔬菜生產達8.7萬噸,比上年增加5.6%。畜牧業及水產品比上一年都有很大程度的增加。
培育特色農業經濟帶。
振興街道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本著“以城帶鄉、城鄉互融”的思路,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與北京科學院合作,成功實現奶牛胚胎移植,提高黃改奶的科技含量;開發鹽鹼澇窪地發展淡水養殖3000畝,引進中華絨鰲蟹、甲魚、美國牛蛙、南美白對蝦等名優稀特新品種,創出了一條綜合開發、立體漁業、變廢為寶的水產養殖模式;實施了“千棚工程”,引進優良品種,推行秸桿反應堆、節水滴灌等高新技術,先後發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000個、中小弓棚5000個;堅持農田林網與經濟林業並重,大力發展棗糧間作,2005年又制定了2000畝的圓鈴大棗生產規劃。大力推廣的“上棗下豆、上棗下菜”的種植模式,使果園生產初見成效,同時進一步提高棗樹生產的附加值,大大激發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林業生產可謂枝繁葉茂,累計植樹60萬餘株,發展速生豐產林7000多畝,2006年外環路和鄉村公路植下的20餘萬株樹,已經形成綠色通道,成為縣城一道亮麗的生態風景線。茌平街道精心打造的“一村一品”、“一地一色”的特色農業經濟帶已初見成型。
各項惠農政策得到全面落實。
糧食直補、農機具補貼、柴油補貼全部按時足額發放到位,同時為農民爭取5萬畝良種補貼政策及城南5000畝的農業中低產田的開發項目,開發區內大井43眼,建橋22座,修路17公里,挖溝18公里,建機井屋25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強對農民負擔的監督和管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
著力培育和引進糧深加工、蔬菜深加工、畜禽產品深加工等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向產業化、專業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形成產業鏈。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新型農村社會服務組織,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興三產
搞好城建開發,搞活商貿流通。振興街道是茌平縣政府所在地,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村中有城,城中有村的特殊環境,加上快速發展的工業和產業化的特色農業,發展三產無疑成了新的經濟成長點。僅2005年的建築開發總面積就達到30萬平方米,總投入1.2億元,實現建築營業稅56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以東亞家居、中大家具為龍頭的家具市場一條街,以信發步行街和大型超市為龍頭的大型商貿物流集散地,提升了城鎮建設的發展層次和文化品位,為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的載體。2006配合茌平縣完成了省道拓寬、茌中河改造、步行街建設、成南帶狀公園開發以及建敬老院等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涉及12個村莊,322戶,拆遷面積達37743平方米,在振興街道的城建史上創造了最高記錄。隨著城鎮道路建設的加快,“沿街開發搞三產,商貿流通一條線”的特色產業迅速形成,僅去年一年就開發建設達20多萬平米,為三產的發展提供了立體空間。
運輸業、建築業異彩紛呈。
據統計,2006年,振興街道從事建築業的企業已經達到20多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實現建築營業稅1200多萬元。個體批發零售有1563家,從業人員有4000多。工業產業化的蓬勃發展和便利的交通也帶動了運輸業的發展。如今,振興街道從事運輸業的就占 30 % 以上,對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拉動作用。
提高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服務水平。
隨著開放式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服務水平也跟著不斷提高。為此,街道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打破過去已經形成的舊的思維方式,更新觀念,與市場經濟對接。二是讓科技成為三產上層次的重要環節,使信息傳播、金融、運輸等駛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三是注重對三產人員素質的培養,針對三產人員從事不同行業的特點,分別進行素質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訓,使第三產業擁有一支高素質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