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戈革,河北獻縣人,號紅莩,一號拜鞠。石油大學(北京)退休教授,科學史家、翻譯家。著有《巨觀電磁場論》、《尼耳斯·玻爾——他的生平、學術和思想》、《渣軒小輯》等,獨立漢譯《尼耳斯·玻爾集》。二○○一年獲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授予的“丹麥國旗騎士勳章”。 除教書治學外,戈革喜讀文藝小說,精通詩詞書畫,尤嗜治印,作《金庸小說人物印譜》,又曾刻印獻贈平生所欽敬之極少數學者,如張伯駒、顧隨、錢鍾書、楊絳、于光遠等,“皆蒙繆賞”。他因此戲稱自己至少能在三個領域指導研究生:量子物理學史、篆刻學和武俠小說研究。
內容提要
老夫讀金庸的書,往往過頰即空、入口而化,如洪七公吃黃蓉所做的菜一樣。吃菜之後,就得拿出點真東西來。洪七公是大行家,吃了人家的嘴短,只好挺心疼地把幾招“降龍十八掌”教給那孩子的“靖哥哥”。今日老夫見獵心喜,也打出幾招莊稼拳腳來,於是而成了這個小冊子……走江湖賣藝之人不亦云乎,“行家看門道,力巴看熱鬧”,只不知天下之行家,也能從俺的拳腳中看出一點兒“門道”來否? ——戈革
書籍導語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金庸清楚這句話的來龍去脈嗎?苦戀同死、掩屍砌牆、猜字尋凶、尋找寶藏等等,這些稀奇古怪的情節是金庸自創的嗎?金庸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哪個更重要?男女少俠們為什麼會跟武功秘籍或藏寶圖有不解之緣?…… 本書是戈革先生的率性之作,以極具感情的筆觸評析了金庸武俠小說的寫作特點、情節模式、故事來源等問題。
內容目錄
重出江湖認劍痕——新稿自序
入話——舊稿自序
一 愛讀“閒書”
二 我讀“舊派”武俠小說
三 我讀“新派”武俠小說
四 還珠樓主與金庸
五 說“豪”與“俠”
六 論武俠小說不應有悲劇結局
七 傳統文化和武俠小說的兩大殺手
八 評“古今中外空前絕後”
九 金庸的營養攝取
十 元遺山的“雁丘詞”
十一 眼睛裡揉沙子
十二 金庸小說的若干特點
十三 金書情節的基本格式
十四 論女子之足
十五 金庸小說十五種
十六 說《天》
十七 說《倚》
十八 說《鹿》
十九 說《射》
二十 說《笑》
廿一 說《神》
廿二 說《碧》
廿三 說《俠》
廿四 說《書》
廿五 說《飛》
廿六 說《雪》
廿七 說《連》
廿八 說《白》
廿九 說《鴛》
三十 說《越》
卅一 誰是理想的愛侶?
卅二 金庸小說的扉頁印章
附錄 讀《<蜀山劍俠傳)探秘》
酒闌燈炮之餘——後記
書籍前言
老夫生而不幸,一世悲苦,歷盡磨難,飽受折辱與迫害,幾十年來無一歡欣得意之事,真所謂“但覺有聲皆劍戟,不知何物是笙歌”也。然而自幼生性頑固,年未弱冠而“志於學”,一生在學術圈子中煎熬,未嘗一日真正地灰心喪氣,初習理論物理學,中年以後改治量子物理學史,專研偉大學者尼耳斯·玻爾之生平、學術與思想,自謂得其底蘊,著譯書籍約一千五百萬言,駒隙光陰未嘗虛度也。
余自幼嗜讀世間之一切小說,旁學雜收,見亦頗廣,以是中“毒”至深。居常附庸風雅,以“才子”自居,治學之暇,常習作古典詩詞,習書學畫,自學古文字及篆刻之事,平生治印數以萬計,真所謂“無事忙”也。
戊辰之歲(一九八八),余將有丹麥之行。行前譯書暫停,有餘暇一月許,乃應科學出版社之約,撰一休閒小書日《挑燈看劍話金庸》。其時金氏之其人其書,在大陸尚非十分流行,吾書若能問世,將成為大陸人士所作之第一種“金學”書籍,亦可謂“開風氣之先”矣。
然而吾書實未及時問世,其事甚怪。先是,出版社請一“社外編輯” ,校讀拙稿。此人不學無術,狂傲自大,將拙稿改得面目全非,形同“點了死穴”。今舉數例,以供諸看官下酒與噴飯。
此一“社外編輯”可名之為L先生。他是大陸上所謂之“高幹子弟”,其父為某省之方面大員。其本人曾攻讀“中文”,當時在某研究所中任職,並已出版了幾本“研究成果”,其聲勢亦頗嚇人。由於出身“望族”,其人平日常被人吹捧。余曾在一外國大使館之招待會上見到研究所的幾位青年小伙。當我偶爾提及L之名時,那些人立即誠惶誠恐,肅然起敬,且爭先恐後地大唱讚歌,很榮幸地自稱為L君之“鐵哥兒們”。此事使我感慨系之,覺胃中剛吃下去的自助餐忽然翻騰不已,大有“造反有理”之勢。於是我只好說一聲sorry,自己找一個僻靜角落去回憶柏楊名著《醜陋的中國人》矣。
方其L君之篡改拙稿也,十分創造性地發展了當年孔夫子修《春秋》時的“筆則筆,削則削”之唯我獨尊原則,完全不曾把我這種“反動教授” 型號的老前輩放在眼裡。凡是稿中提及個人的不幸遭遇之處,他皆堅決刪去,一字不留,並加批示認為“不合時宜”,其“衛道”心態,實在十分突出矣。稿中有一處提及“野趣”,他乃改成“野味”,此亦大大露怯。
今按所謂“野味”,一般多指出獵時所獲之狐兔等物,與“野趣”之義蓋相去十萬八千里也。稿中提及岳不群用種種藉口將令狐沖“逐出門牆”,而L君則改之為“逐出門外”。二者意義大異,此似證明L君“研究”文學之餘曾不識“門牆”為何意也。復提及某人“城府甚深”,渠亦不識“城府”為何意,竟改為“陳腐”,極盡“雙聲疊韻”之妙矣!“局騙”乃一動詞,即設計騙人之意,“文學家”似未見過,竟改為名詞“騙局”。“ 變生不測”謂“事變發生於不測之時”也;《紅樓夢》有“變生不測鳳姐潑醋,喜出望外平兒理妝”之回目,“文學家”不知,竟改為“發生不測 ”。金庸書中多見“幼遭孤露”之語,拙稿中亦偶用之,不幸“文學家” 不諳“孤露”之義,竟改為“孤寒”。拙稿中偶提及《西廂記》中“拷艷 ”一折,“文學家”竟無事生非地改為“拷紅”。按王實甫《西廂記》中實無“拷紅”之語,惟“彈詞”之類的俗文學中始有之耳。“學中文”而又專門“研究文學”之青年才俊,竟不熟悉《紅樓夢》及《西廂記》,反而將自己降格為但解聽彈詞之市井小兒,不亦怪哉!現L君已成為南方某名牌大學之中文系“主任”,想他所培養教育出來之高足弟子,定多精研“ 亂披風劍法”及“點穴妙手”者,將來發揚光大,形成文壇最荒誕怪異之一派,可指日可待也。
又一歲,余自丹京返國,乍睹已被改得鱗傷遍體、面目全非之拙稿,大出意外,極感駭異。復值世事變化,“發生不測”,出版社不再對此種書稿感興趣,乃單方面毀約,實行“退稿”,而此千災百難之殘稿,乃如飲仙家千日之酒,昏睡於寒齋各科學檔案之問,達十餘年之久。
庚辰(二○○○)臘月,余偶以文學機緣,得交台灣沈登恩先生。先生肝膽照人,俠名素著,與余把晤,相見恨晚。嗣知余有《挑》書舊稿,慨然願為付梓。然而時過境遷,稿中所述,多已失去時效。乃從頭修訂刪補,去其蕪雜,增補新見。惟以年老目昏,精神疲瘁,積三數月而始成。
仍以舊名,冠此新稿,亦如修道人之脫胎換骨、起死回生者矣。嗚呼,餘年屆八旬,來日無多,若能以此短書,更交新友,亦吾悲苦一生中之幸事也。猶憶二十年前曾書集句聯贈某先輩日:“海記憶體知己,人間重晚晴。
”我何人兮,正恐難企此境耳,噫! 二○○一年二月十八日脫稿於北京薊門煙樹之北
內容後記
這份稿子沉睡在我的檔案堆中,就像童話中的“睡美人”沉睡在莊園的玫瑰叢中那樣,已經十幾年了。我的那些檔案,絕大多數都和“量子物理學史”有關。在普通人看來,那是一些艱深的、無趣的東西,無論如何和金庸的小說是大異其趣的。因此,此稿若有知,一定和那些檔案大吵其架。
金庸的全部十五種小說,篇幅不小,總共字數也許以“千萬”計吧。
而老夫一生著譯的書,也大約有一千五百萬字左右。所不同的是,鄙人出版的書,全都沒有人買,也沒有人看,全都是擺在書店裡的滯銷貨,沒有一本曾經現出過一點點“暢銷”的模樣,真可愧也! 十幾年前,老夫在搞滯銷書的夾縫中,偶應某出版社“暢銷書組”之約,破天荒地寫了這部“非學術性的”業餘之作。本以為也許會改變我筆耕產品的一點滯銷之氣,結果卻“禍延書組”,稿子被點了“睡穴”或“ 死穴”,連那個“暢銷書組”也關了門。
不久以前,因偶然的文字機緣,得識台北的沈登恩。他表示願意承擔拙書的出版事務,但拖延數年,終未進行! 今按金庸的十五種武俠小說,大約和小老兒一生著譯之書篇幅相近,所不同的是,老夫子書全都“滯銷”已極,擲地無聲,而金庸的書則全世界暢銷,此間的差距固不可以道里計也。金庸若讀我之書,必將昏昏欲睡,如讀“希臘文”的一般;而老夫讀他的書,卻往往過頰即空、入口而化,如洪七公吃黃蓉所做的菜一樣。吃菜之後,就得拿出點真東西來。洪七公是大行家,吃了人家的嘴短,只好挺心疼地把幾招“降龍十八掌”教給那孩子的“靖哥哥”。今日老夫見獵心喜,也打出幾招莊稼拳腳來,於是而成了這個小冊子。自念老夫“生小幽并住”,是慷慨悲歌式的北方漢子,性情與“北丐”應有近處。打出來的拳腳,固不敢自比為“降龍”,但無論如何自謂不是那咱騙人的花拳繡腿,像《連城訣》中萬震山等人的劍法那樣。走江湖賣藝之人不云乎,“行家看門道,力巴看熱鬧”,只不知天下之行家,也能從俺的拳腳中看出一點兒“門道”來否? 吃了人家那么多好菜,真箇是“烹龍炮鳳玉脂泣,羅幃繡幕圍香風” 矣。然後卻只打出這么幾路笨拳,如何交待得過去?然而只因那“琉璃鍾,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一鍾一鍾地斟將來,老夫又如何能一直看得清“劍”乎?於是不知不覺之間,早已醺醺然,“我醉欲眠”了。
有道是,“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么“明日”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天行事”了。萬一在“一日醉,三日病酒”之後,又能鼓起一股“內力” ,那時“呼地一聲”跳將起來,將這幾路莊稼拳腳接著打下去,對著那“ 今霄酒醒何處”的“楊柳岸曉風殘月”,倒也落得個自得其樂——管他旁邊有沒有“看熱鬧”的仁人君子“站腳助威”! 如果不然呢?如果在大雪天開了賓士車來慰問袁安的人物早已像恐龍似地“滅絕老尼”了呢?那也便只索“達人知命”一番了。老夫固曾自居為清河顧羨季先生之私淑弟子矣,顧先生不云乎:“愁要苦耽休縱酒,身雖醉死不須埋”——試問劉伶,你算老幾? 二○○一年之春節據舊稿修訂於京郊薊門煙樹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