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父母都在深圳工作的石小禾 (王濤飾)、石小魚 ( 曾 美玲 飾 )兄妹倆,和爺爺 (江悍東飾)一起在鄉下生活。為了照顧視力不好的爺爺,小禾讓妹妹一個人寄宿,自己每天坐很久的船往返於學校和家。兄妹倆無意間發現爺爺對親情的渴求,決定想辦法把父母哄回來。小禾慫恿品學兼優的小魚考了個59分,結果不但被爸爸 (江洪飾)罵了一頓,還極有可能令小魚失去參加縣裡組織的“六一親情行”、到城市看望父母的活動機會。小魚跟小禾吵了一架,病了一場。小禾自責不已。這時,小魚的筆友“豬豬”的媽媽--一位沙畫家,從深圳來找小魚,她帶來了關於城市女孩“豬豬”的煩惱,也帶來了兄妹倆父母在深圳的一段工作視頻。兄妹倆內心觸動。小禾的同學李珊珊同樣想獲得“六一親情行”的名額,她的爸爸也在深圳工作,幾年沒有回家了。根據規則,“親情行”將根據“拉拉渡船賽”的名次來分配名額,名次越靠前,機會越多。這一天,陽光明媚,孩子們在“同一條船,同一條心”的“拉拉渡船賽”上奮力拚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石小魚 | 曾美玲 |
石小禾 | 王濤 |
石大爺 | 江捍東 |
豬豬媽媽 | 黃譯萱 |
李秋 | 張寶林 |
李珊珊 | 洪慧 |
冉校長 | 李東昌 |
珊珊媽媽 | 王嘉 |
石小魚爸爸 | 江洪 |
石小魚媽媽 | 樊宏宇 |
珊珊爸爸 | 王虹劍 |
李麼嬸 | 劉瑞萱 |
豬豬 | 李佩瑤 |
王乾爹 | 譚仁忠 |
職員表
製作人 | 王虹劍 |
導演 | 黃河、覃傑 |
副導演(助理) | 王春庭 |
編劇 | 王虹劍、龍振宇 |
攝影 | 孫田 |
剪輯 | 孔勁蕾 |
服裝設計 | 許民玲 |
錄音 | 趙蘇晨 |
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在《指尖太陽》里,王嘉則飾演了一位啞巴媽媽,為了更貼近角色,王嘉專門找老師學習、苦練手語,因為該片主要演員大都是非職業演員,王嘉在現場沒事就耐心和孩子們聊天、遊戲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提名 | 獲獎/提名方 | 參考資料 |
2012年 | 夏衍杯創意電影劇本獎 | 獲獎 | 龍振宇、王虹劍 | |
2013年 | 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獎最佳影片 | 提名 | 《指尖太陽》 | |
2013年 | 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 | 提名 | 《指尖太陽》 | |
2014年 | 北京國際電影節國內展映單元中國故事 | 提名 | 《指尖太陽》 |
幕後製作
製作精細
該影片劇本改了11稿,歷時一年,導演找了十幾個。包括選景、拍片、後期製作,整個影片歷時3年。即使是這樣,這個影片也是小成本電影,只花了500萬人民幣 。
選角嚴謹
該影片中的小主人公都是由真實的留守兒童演繹。其他參加拍攝的16個孩子演員,也是從秀山縣17所學校5000多名學生中層層篩選而來的 。編劇龍振宇和王虹劍深入山區實地走訪留守兒童家庭,寄宿留守兒童學校,與留守兒童一起生活,挖掘留守兒童的內心世界,反覆打磨劇本。
實景拍攝
該影片的攝製團隊深入山區實地走訪,實地取景。劇中大部分鏡頭在秀山當地取景,包括酉水河、千年石堤古碼頭、清溪古鎮、邊城渡口等自然風光。片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秀山花燈特地邀請了當地的花燈歌舞藝術團來演出,而打繞棺則是由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來表演。另外,在電影配樂方面,劇組也對渝東南地區的民間音樂進行了蒐集整理 。
影片評價
在電影基調的處理上,該片沒有刻意表現留守兒童的苦難、灰暗,而是以一種溫情的視角,重描寫孩子的純潔心靈、描寫人物對生活的積極態度。此外,影片還拋棄了人們對貧困山區原始落後的刻板印象,融入大量新事物的描寫,如營養餐、視頻電話、親情電話、寄宿制學校、回鄉創業等,比同類題材更加豐滿與生動,具有很強的時代感 。 (騰訊網評)
該片用內斂、含蓄的藝術手法,展現出留守兒童真實的內心世界。讓人們看到,儘管小村莊的天是水淋淋的、地是濕漉漉的,但留守兒童的心是充滿陽光的。面對生活的艱難和痛楚,他們依然保持著頑強與韌性,讓人們感到溫暖與希望。 (電影家協會常務副主席 康健民 評)
該片的定位點在於民俗、民情、民風,電影對這三點表現得非常具有詩情畫意。這就構成了電影的民族特色 。 (搜狐網評)
在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社會語境下,創作者保持著沉穩從容的心態,使影片葆有平淡、抒情的美學格調。影片以散文化方式傳達出土家鄉土的生活質感和獨特的風情。敘述中不斷插入煙雨朦朧的小寨,河中的小船,一排排農舍,又配以土家木葉奏出的單純曲調,使思親的心緒倍加濃郁。該影片在貼近現實中以獨特的藝術氣質傳遞著主流價值觀 。 (人民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