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入脾、胃經。
功效
活血,消腫,解毒。
主治
瘡瘍,腳氣,狂吠咬傷。
相關配伍
治癲狗、胎狗咬傷,指天椒子、假荖、紫蘇、青苔、片糖。搗爛敷。(《嶺南採藥錄》)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藥理作用
1、鎮痛作用。
2、止癢作用。
3、保護心肌作用。
4、保護胃黏膜作用。
5、抑制脂肪吸收作用。
6、抗脂質過氧化作用。
7、解熱作用。
8、抗炎作用。
9、抗菌作用。
10、殺蟲作用。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者及諸出血者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鑑別
藥材性狀: 果實鮮品圓錐形,長2-5cm,直徑1cm,頂端漸尖,基部稍圓,具宿萼及果柄。表面紅色,有光澤,光滑,果肉稍厚。橫切可見中軸胎座,每室有類白色扁圓形種子。氣特異,催嚏性,味辛辣如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物體多二歧分枝。單葉互生;葉卵形,長4-7厘米,寬2-4厘米,全緣,先端尖,基部漸狹;有柄。花常單生於葉腋間;萼鍾狀,先端5齒;花冠白色或帶紫色,5裂;雄蕊5,著生於花冠基部,花葯縱裂;雌蕊1,子房2室,花柱細長,柱頭略呈頭狀。漿果圓錐形或矩圓狀圓柱形,長1.5-3厘米,通常直立,萼宿存。果實成熟後紅色或紫色,味極辣。幾全年開花結果。
生長環境
栽培于田園、山坡。
相關論述
《嶺南採藥錄》:“敷手瘡,洗腳氣,治狗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