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拾翠簡介
拾翠是以滇文化為主題的文旅結合綜合體項目,位於擁有700年歷史的雲南昆明翠湖公園內蓮華禪院。項目兼具傳統文化風格和現代時尚元素。拾翠扶持並最佳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雲陶,良繡,翠凝等。賦予傳統手工藝項目新的時代感和生命力。集旅遊購物,休閒娛樂,演藝餐飲,文化傳播於一體。拾翠充分利用雲南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豐厚、民族文化產品豐富和民族民間人才聚集等優勢,打造並恢復“龍雲戲台”、“雲南非遺體驗區”、“雲南文化展示牆”等十大文化內容,讓遊客和市民能夠以視聽觸味嗅全感官地體驗滇文化的魅力,感知翠湖文化的價值,為雲南非遺項目提供展示平台。
中文名 | 拾翠文化中心 | 地點 | 中國昆明市五華區 |
外文名稱 | SHICUI | 開放時間 | 2013年10月 |
館藏精品 | 雲陶,良繡,翠凝 |
二、名字由來
拼音:shícuì釋義:拾取翠鳥羽毛以為首飾。後多指婦女遊春,或指拾起、撿起美好的事物。
出處:三國魏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示例:清納蘭性德《踏莎美人·清明》詞:“拾翠歸遲,踏青期近,香箋小迭鄰姬訊。”
三、拾翠特色
昆明是雲南的中心、省會核心城市,而翠湖所屬的區域正數昆明的核心。從古至今,翠湖就是雲南文化發源地、聚集地;而今,她也作為昆明最能代言云南文化的地方之一享譽海內外。拾翠承載於翠湖蓮華禪院,其位於翠湖公園內正中心,擁有200多年的歷史,建於嘉慶年間,清光緒十年(1884年)。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改院中間的大殿為“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後蓮花禪院做過法國領事館的俱樂部、招待所、圖書館。飽涵歷史文化韻味及顯耀的展示功能。
雲南是全國名副其實的“非遺”大省,擁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69位,省級“非遺”傳承人824位。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達90項,省級“非遺”保護名錄達197項。
對於“非遺生產性保護”本質就是挖掘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可以為現代人接受的資源要素,並轉化為可以為現代人接受的文化產品,使其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更好的生存與發展。
拾翠所秉持的“線下扶持雲南非遺文化、線上運營非遺產品展示空間”的模式,就是在不丟棄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為傳承人搭建市場的平台,來增強其“造血”功能,從而解決非遺傳承和發展的難題。對於非遺項目的傳承和保護,不是單單做成產品去買,而是不能離失了其本身的精髓,即傳統的技藝、美術等。最終實現商務上的展銷能力,將文化轉化成經濟,真正做到可持續保護。
四、文化品牌
1、龍雲戲台昆明的重大歷史事件幾乎都與翠湖有關,昆明的歷史名人也大都圍繞翠湖生活。龍雲戲台創始人龍雲(1884.11.19—1962.06.27)字志舟,原名登雲,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炎山鄉人。曾任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國民黨滇軍高級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雲南陸軍講武堂校長。
龍雲任雲南省主席期間,1933年至1934年按公園規劃改建蓮花禪院,拆寺觀三重院坐北向南的殿宇,改建四合院湖心亭建築群,大門坐西向東,院中間的大殿改成“戲台”,湖心亭南北角,各建一幢重檐八角亭,至今仍保留完好。龍雲一生獨愛滇劇,滇劇《天宮賜福》、《梅龍鎮》都是他的必聽劇目,當時他導振興滇劇,並由官方成立了“滇劇改進社”,他對滇劇的扶持和推進起到了關鍵的意義。
拾翠保留龍雲戲台建築原貌,並進行劇目演出。龍雲戲台恢復以後,首期推出龍雲最喜歡的滇劇“天宮賜福”;雲南建水小調;後期創作以翠湖為主題的演出。
2、雲陶
雲南陶瓷文化自元代傳入中國開始,因為種種原因,已經淪為失落的文明。生產技藝和原有的興盛輝煌早已不再接續,雲南陶瓷的發展經歷了被發現、學術爭議、文化保護的漫長之旅,但是這也無法阻止陶瓷文化沒落的現實。“拾翠計畫”將本著保護和傳承雲南陶瓷項目的目的,引進雲陶項目,把“拾翠”建設成為雲南陶器藝術展示推廣中心。
3、良繡
雲南民族刺繡工藝源遠流長,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圖案、刺繡方法、格調、工藝品和刺繡工藝。刺繡和雲南的織棉、扎染、蠟染,和雲南各民族人民風格多樣的民族服飾、佩飾、掛件、挎包等工藝品一道,組成豐富多彩的雲南民族紡織工藝文化。
良繡—雲南創作刺繡文化新品牌,將原有苗繡技藝與現代設計相融合創作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型刺繡作品。如頗具現代設計感的皮包、時尚靚麗的戒指耳環等等真正做到讓藝術隨身、融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向全世界輸出民族的是世界的文化理念,通過國際藝術設計提升價值。
4、如是雲茶
打造雲南普洱茶文化體驗館。定期舉辦文化藝術展,文化產業交流沙龍等。
5、雲南特色小食區
昆明小吃、大理小吃、騰衝小吃、漾濞卷卷粉等共8家,均為雲南本土特色傳統小吃,不用走遍雲南卻能吃遍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