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曲運動

"巴甫洛夫斯基所指的拱曲運動典型地區是外貝加爾。 他認為拱曲運動與地裂運動結合

拱曲運動(arcogeny,arcogenesis)又譯為拱曲作用、地穹運動。巴甫洛夫斯基(Е.В. Павловский)1948年創名。指地台區在地貌上有明顯表現的長期褶曲過程。其特點是緩慢的圓形上升運動,形成直徑達數百千米的大面積的隆起或背斜;在背斜之間往往有長條形的凹陷;背斜軸部及邊緣往往伴有斷裂及火山活動。巴甫洛夫斯基所指的拱曲運動典型地區是外貝加爾。他認為拱曲運動與地裂運動結合,是從地台到褶皺帶的過渡地區的標準運動。1956年黃汲清引用“拱曲運動”這一術語,描述範圍較小的,直徑為數十千米的拱形隆起,並認為拱曲運動在準噶爾界山最為典型,克拉瑪依、和什托洛蓋、布倫托海一帶也有由拱曲運動造成的隆起及凹陷,“東滿地塊”上的拱曲運動還伴隨有岩漿活動。他又稱拱曲運動為半硬化地帶的褶皺運動,是基底褶皺的一個重要類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