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花蹦蹦會

“拉花蹦蹦會”原名叫“國恥奉秧歌”,據傳是清初杜閣老編排的一個花會舞種。

簡介

杜閣老祖籍直隸寧河府。因家鄉十年九澇,少年時代投奔到豐潤縣小張各莊姥姥家(張氏大地主)讀書,明末考中進士,清順治年間出任朝廷命官,被封為閣老。在他的一次壽誕之日,一位不願向清統治者稱臣而遁入空門的好友,送來17枚明崇禎銅錢(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嘲諷他只圖高官厚祿,不念先帝之恩,失去民族氣節。杜閣老也對清統治者不滿,想想自己走的道路,深感內疚。羞愧之下,辭官回到豐潤縣小張各莊村。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他想,我雖不直接參加反清復明的武裝鬥爭,但也要施展個人才華,為鼓舞民眾反清復明的鬥志努力。於是創作了“拉花蹦蹦會”。因為小張各莊北邊的杜家坎(原名杜家窩鋪)是杜閣老的田莊,那裡的十幾戶村民又系明初隨燕王掃北自山東遷到豐潤縣常莊村,後被杜招募來傭耕的,反清情緒極為強烈,所以杜閣老把自己創作的拉花蹦蹦會,選擇在這個村莊排練並流傳下來。

角色

拉花蹦蹦會以象徵元朝統治者的一個韃靼人驅趕一家漢民忍痛為他歌舞的情景,鞭撻了清統治者對廣大漢族民眾的殘酷壓迫。會中有24人參加表演。各種角色分別是:

1.老夫,扮相如古裝戲中店小二。頭戴前折白色氈帽,上身穿灰色長偏襟襖,下身穿黑色燈籠褲,腳穿黑色靸鞋,腰系白色多褶裙,畫“白鼻樑”臉譜,戴白色長鬍須。斜背一面腰鼓,雙手各持一鼓槌。簡稱“鼓一”。

2.老妻,老夫之妻,扮相近似古裝戲中“老旦”。盤髮結纂,上身穿鑲花邊紫色大襟襖,下身穿紫色鑲邊褲,腳穿黑色尖口鞋。臉左太陽穴畫有“大火罐印”。左手持長桿旱菸袋,右手握蒲扇。簡稱“老扌匯”。

3.大兒子,扮相近似古裝戲中店小二。頭戴前折藍色氈帽,上身穿半長藍色偏襟襖,下身穿棕色燈籠褲,腰系白色多褶裙,腳穿藍色靸鞋。畫“白三角”臉譜,戴黑色短須。斜背一面腰鼓,雙手持鼓槌。簡稱“鼓二”。

4.大兒媳,亦稱“大拉花的”,扮相近似古裝戲中的青衣。髮型持“大扮”,上身穿黑色素花大襟襖,下身穿銀灰色褲,腰系白綢帶,腳穿白穗灰色鞋。雙手各持一塊綠色手絹。簡稱“花一”

5.二兒子,亦稱“耍公子的”,扮相似古裝戲中醜公子。頭戴綠色棒槌巾,身穿綠色花袍,腰系黃色綢帶,腳穿黑色薄底兒鞋。左手提大襟,右手持摺扇。簡稱“公子”。

6.二兒媳,亦稱“二拉花的”,扮相似古裝戲中的花旦。髮型持“大扮”,身穿繡花粉紅短襖綠褲,胸前系紫色飯單,腳穿綠穗粉紅繡鞋。雙手各持一塊玫瑰色手絹。簡稱“花二”。

7.三兒子,亦稱大打棒的,扮相似《西遊記》中沙僧。陀頭花臉,身穿黑色打衣,腰系白色大帶,腳穿黑色薄底靴。雙手各持一棵木棒。簡稱“棒一”。

8.四兒子,亦稱二打棒的,扮相似《西遊記》中孫悟空。頭戴粉紅繡花羅帽,身穿粉紅色打衣,系虎皮雲肩、虎皮圍裙,腰系黃色大帶,腳穿粉紅色繡花薄底靴,雙手各持一棵木棒簡稱“棒二”

9.小孫女,亦稱賣豆的,扮相似古裝戲中的娃娃生。頭扎雙抓髻,眉心點一紅點。穿童衣褲褂,腰系紅色綢帶,腳穿紅色繡花鞋。左臂挎一花籃,右手持一柳條鞭。簡稱“豆童”。

10.韃靼人,元代武士裝束。頭戴紅纓帽,身穿紅色道袍,腰扎繡花絲絛大帶,胸前飄掛狐狸尾,腳穿牛皮戰靴,畫大紅色臉譜,藏紅色長須。右手持馬鞭。簡稱“韃靼”。

11.明代農民義軍14人,頭扎黃色英雄巾,身穿黃色鑲紫邊打衣(前胸後背畫有太極八卦圖)、打褲,腰系紫色寬板帶,腳穿黃色短靴。7人分別持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彩旗。7人分別持鑼、鼓、釒發 、鐃等樂器。

拉花蹦蹦會使用的樂器,即為上面談到義軍所持的鑼、鼓、釒發 、鐃。其中大鼓直徑5尺。據說是杜閣老仿照闖王李自成點兵所用軍鼓,用30年雄性桑木做幫,3歲公牛皮做面,內裝9套精鋼顫音簧精製而成。擊打時其聲雄渾響亮,可傳出40餘里,稱為“震天鼓”。大鑼直徑3尺,用京城最好的紫色響銅打制,經過精細剖光而成。稱為“南極大篩鑼”。

表演形式

純舞部分

整個花會包括純舞和演唱兩部分。

純舞部分開始時是“拉大圓場”。6名分持鑼、鼓、釒發 、鐃的義軍先在直徑3丈的八卦陣中(指先天八卦。以下同)乾位站定。一名手持大篩鑼的義軍在八卦陣中坤位站定。然後敲響開場鑼鼓。開場鑼鼓聲中,分持赤、橙、黃、綠、青、藍、紫彩旗的7名農民義軍各在八卦陣中的兌、離、震、坤、艮、坎、巽位站定(見下圖)。

開場鑼鼓停後片刻,大篩鑼連響3聲,韃靼在場外甩一響鞭,驅趕漢人一家9口按公子、老扌匯、豆童、棒一、花一、鼓一、棒二、花二、鼓二、韃靼人的順序,由八卦陣的巽位單列入場。樂隊奏“快七下”,各角色分別做各自動作一[注],沿八卦陣圓弧按逆時針方向邊舞邊進。行進時,公子面向其餘角色,倒退行進。其餘角色隨著公子向前行進。繞場過一周后,公子止於乾位,韃靼人止於坎位,鑼鼓止。韃靼人由坎位步入場中面對坤位喊:“我奉狼主之命,趕他一家老小辦一撥秧歌,走走!”說完快步回到坎位。這時豆童喊道:“賣茴香豆咧!”樂隊即起“慢三槌”,同時公子對老扌匯做“三拜請安”起鼓式(即動作五)。然後樂隊奏“老三點”,角色們做各自“動作一”,沿逆時針方向繞場一周至乾位。

樂隊伴奏反覆“老三點”。場面進入“月牙大掃邊”。各角色於乾位左轉身,做各自“動作二”,走右弧線至坤位,呈“東方掃邊”月牙形。各角色經坤位變做各自“動作一”,隨公子向順時針方向運動至乾位。每個角色於乾位右轉身,做各自“動作二”,走左弧線至坤位,呈“西方掃邊”月牙形。

行進至坤位後,樂隊反覆奏擊“快七下”。各角色經坤位變做各自“動作一”,隨公子向逆時針方向運動,至乾位。然後經乾位左轉身。公子背向坤位後退做“動作三”,余者面向坤位行進做“動作二”。當公子至坤位韃靼人至乾位時,全體角色排列成一縱隊。接著,場面進入“編花寨”。

編花寨時,公子自坤位向左移動兩步後拐60度角折回,與老扌匯 相遇,二人互相編花寨。以後公子所遇角色均隨即開始編花寨。當公子與佇列最後一人──韃靼人編花寨結束後,即舞至乾位,按逆時針方向邊舞邊進。其他角色也都如此,完成自己編花寨的過程後,場面開始了“打水花”。

“打水花”,當地藝人稱之“拉四門”。

當公子行至八卦陣的兌位時,與老扌匯 按順時針方向互繞一周。然後老扌匯帶豆童繞公子一周。繞完,公子向前行進,豆童帶棒一繞老扌匯 一周。繞完,老扌匯 向前行進,棒一帶花一繞豆童一周……以下依次波及隊尾。這樣的結伴舞在震、艮、巽等位置都依例進行,宛若平靜湖面激起的層層水花。“打水花”由此稱之。這一階段,公子、豆童、花一、花二、棒一、棒二分別做各自的“動作三”,老扌匯、鼓一、鼓二、韃靼人分別做各自的“動作四”。

“打水花”完成後,又開始了離、坎兩位的“看媳婦”。首先,公子帶隊繼續按逆時針方向朝震位行進。全體演員做個自“動作一”,樂隊奏擊“老三點”。公子到達震位後向右轉體135度,沿隊伍內側順時針方向行進,並做“動作二”,至離位與花一相撞。此時樂隊改奏“快七下”,公子做“動作一”,快速向圓心方向後退四步。花一和後面的角色也後退四步。花一、花二做“動作三”,鼓一、鼓二做“動作四”,棒一、棒二做“動作一”,豆童做“動作三”,韃靼人做“動作三”。

片刻之後,公子由圓心向離位前進4步。花一、棒一也分別向離位前進四步。此時棒一做“動作四”,其他角色動作不變。當公子、花一、棒一在離位相聚時,公子假意調戲花一,花一雙眉顰蹙,忍氣吞聲。而棒一怒目圓睜,極力阻攔。這樣前進後退三次後,隊伍恢復原狀。在樂隊“老三點”的伴奏中,全體演員做各自動作一,繼續按逆時針方向前進。此時公子在隊伍內側做“動作四”,與隊伍中正做“動作二”的花一併肩前進。當行至震、離兩位之間時,花一改做“動作一”,隨隊按逆時針方向行進。公子向右轉體180度,按順時針方向在隊伍內側行進,並做“動作二”。

當公子行至坎位時,與隊伍中行進的花二相撞,由是開始了坎位看媳婦。公子假意向花二挑逗,花二粉面含羞,左躲右閃。棒二則虛張聲勢攔截阻擋,整個過程與離位“看媳婦”同。

“看媳婦”結束後,隊伍恢復原狀。在樂隊“老三點”伴奏下,其餘演員做個自“動作一”,繼續沿逆時針路線前進。公子做“動作四”在隊伍內側行進,與在隊伍內行進並做動作二的花二並肩前進。當二人行至坎、巽兩位之間時,鼓一、鼓二改做“動作三”,花二改做“動作一”。公子改做“動作二”,按逆時針方向走一小弧線,至圓心與坤位的中間處。在隊伍按原路原速行進的同時,公子在坤位與圓心的中間處向乾位做“車輪蓋扇止鼓式”(動作六),樂隊奏“快七下”加“四槌”,剎住鑼鼓。從而進入了演唱部分。

演唱部分

演唱部分,演員做“快踩種步”,按逆時針方向沿八卦陣內邊線行進,並用個自道具或手掌擊打節拍伴奏。

公子由圓心行進到艮位,向右轉體90度後,按順時針方向在隊伍內側行進,開始演唱《點秧歌》。其他演員改做“蹦、啪、噠”步行進。公子演唱的詞曲如下:

公子演唱結束行至巽位後,大篩鑼連響三聲。公子歸隊至離位,同時花二由巽位出隊至圓心與乾位的中間處,和公子互送秋波,同時全體演員做“快踩種步”。花二走向乾位內側右轉身90度沿順時針方向行進,開始演唱《對歌》。全體演員改做“蹦、啪、噠”步,在公子帶領下按逆時針方向行進。花二演唱的曲調如前,歌詞如下:

花二:<韻白·叫板>耍公子的,〈唱〉:少和我胡來。我唱的那個秧歌,你對不上來呀!你知道北京城裡幾條街?你知道幾條長來幾條短吶?你不知幾條周正幾條歪呀!你不知什麼地方出細米呀!你不知什麼地方出過乾柴!你不知什麼地方人吵鬧哇!你不知什麼地方掛的那個龍牌!

花二演唱結束後,經過前面變化,公子開始演唱。曲調如前,唱詞如下:

公子:<韻白·叫板>二拉花的,<唱>:少和我瞎掰!你唱的秧歌我對得上來!我知道北京城裡一十八條街,我知道三條長來三條短吶,我知道三條周正三條歪!東直門外出細米呀!西直門外出過乾柴。我知道十字街前人吵鬧,萬歲爺門口掛著龍牌!

公子演唱結束,經過上述變化以後,鼓二花一對唱,曲調如前,歌詞為《耪田》,內容如下:

鼓二:六月三伏熱難當,家家戶戶動鋤張,人家耪地都去了,老漢我回家取鋤張。邁步就把大門進,高叫老婆要鋤張。

花一:<白>咱的鋤張在門旮旯呢!

鼓二:<白>門旮旯是個半拉的!

花一:<白>半拉的也將就點兒吧,那還是你王八苦汗掙來的呢!

鼓二:<白>將就點兒就將就點兒吧。<唱>扛起鋤張往外走,不慌不忙出了莊,拐彎抹角來得快呀!霎時間來到自己地頭上。止住腳步忙打火,一袋香菸抽個停當。抄起小鋤往前耪,一去一來兩條壟,草死苗活露水藏。老漢我這裡正然耪地,忽聽四外鬧嚷嚷。老漢我打著涼篷四下望,瞧見了人家吃飯又喝湯。人家送飯的都已回去,我家的送飯怎不見出莊?

花一:<叫板>日頭出來喲<唱>正當陽,家家戶戶把飯忙,抱進柴來添上水,剎那之間飯做停當。用手抄起飯瓢子,盆里淘來罐里裝,數上筷子,插上纂,回到房裡換上妝,沙羅大褂換一件,紅緞繡鞋換一雙,用手拿起純紗扇,日頭出來遮太陽。裝好盆來拴好罐,檀香木的扁擔肩上扛,邁步回身往外走,不慌不忙出了莊,拐彎抹角來得快呀,霎時間來到自己的地頭上。

鼓二:<白>猴妻子!人家送飯早已到,咱們送飯咋剛來?

花一:<唱>爛王八,少胡言,你不知咱們有三歲孩子把人纏?!<白>這還是找對門二大媽給看著呢!

鼓二:<白>唉,甭說啦,還是先吃飯吧!

形成要素

“拉花蹦蹦會”表現了當時漢民鮮明的反異族壓迫意識。角色們表演中採用的“蹦蹦步”、“踩種步”、“鎖鏈步”、“螃蟹步”等壓抑感極強的舞步和腿彎腳砸上下頓,胸頂肩壓兩頭抻的身段動作,以及在韃靼人的暴力脅迫下,這一家漢人在違反倫理道德的三個舞蹈組合中,老妻與二兒子、小孫女逗舞,老夫與三兒子、大兒媳逗舞,大兒子與二兒媳、四兒子逗舞,其中無時無刻不流露出十分勉強的情感和按捺不住的反抗情緒,這一切都很好地表現了主題,具有極強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花會舞蹈過程中採用的場面變化,借用了太極八卦的圖形。在太極八卦圖上象徵著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個自然現象的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八個方位上,變換著乾位起坤位止的東西“月牙大掃邊”,一隊奔南極與曲線菱形“編花寨”,發生在兌、震、艮、巽位的“拉四門”,發生在坎、離兩位的“看媳婦”,以及演唱部分的“雙圈順逆兩運轉”等場而變化,既體現了八卦之意以乾、坤為原本,顧及四角,平衡東西兩位的嚴謹規範,又使舞蹈各環節反映的內容與八卦之意的水火相剋、陰陽相對原理結合的水乳交融,天衣無縫。以此體現漢族傳統不可逆悖的思想。

“拉花蹦蹦會”的演唱曲調,具有三個形成因素:一是由當時江西弋陽腔流傳全國後與豐潤流行的高腔的結合。二是關內民歌流入東北,又返回關內,再與關內的“蹦蹦戲”“蓮花落”相結合。三是安徽鳳陽花鼓與豐潤民歌相融合。因此其演唱的曲調特點既體現了豐潤縣在一定歷史時期與南北各地的文化交流,又集中地反映出該縣濃郁的地方特色。

拉花蹦蹦會由於使用的主要樂器(南極大篩鑼、震天鼓)為別村所無有,由於表現形式極為含蓄,內容極為深刻,表演難度較大,因此周圍村莊一直沒能吸收模仿。而只在杜家坎一村流傳下來。但是它的形式和內容一直得到附近民眾的喜愛和歡迎。然而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拉花蹦蹦會受到極左思潮的洗劫,被迫停演。1982年經杜家坎村第十一代藝人排練演出又恢復了這一傳統的花會民舞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