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拉森陸緣冰架 威德爾(Weddell)海西北部的冰棚,接連南極半島的東海岸。以拉森(Carl A. Larsen)船長的名字命名,他於1893年沿冰棚前沿航行。面積86,000平方公里(33,000平方哩,不包括冰棚範圍內眾多小島)。冰棚南半部狹窄,向北漸展寬,到南極圈附近又變窄。威德爾海上西南風驅使冰塊西移,引起冰塊異常密集和壓縮,因而產生冰棚。冰棚範圍內島山上有兩座活火山︰一座位於昂韋爾(Anvers)島美國基地帕麥爾站(Palmer Station)以東210公里(130哩)處;另一座位於前者東面約48公里(30哩)處。
相關資料
在過去的50年中,南極半島增暖2.5°C,遠遠超過全球平均增暖速度,由此導致了南極半島地區5個冰架的收縮。1998年,英國南極局的科學家們用數值模式預測了拉森B冰架未來變化,他們指出:“如果它再收縮幾公里,就非常可能進入不可回復的階段。”值得指出的是,南極半島的增暖速率是南極地區最大的,所以該地區出現冰塌的幾率是南極地區最高的。
一談到南極冰塌,人們就會想到南極冰塊融化,但冰川學家相信,此次冰塌事件不會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只有在冰架更快、更多地塌入海中時,才會影響海平面上升。
科學家眼下正在密切關注和研究導致這次冰塌形成的機制。一般認為,這次冰塌事件與氣溫變化有關。事實上,冰塌所在的南極半島地區,近10年來升溫幅度高於南極大陸地區,為全球平均升溫幅度(約0.4~0.5攝氏度)的4~5倍。我國的南極長城站也位於南極半島地區。
需要指出的是,冰塌事件在南極是經常發生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在南極大陸周圍,歷史上多次出現過比這次冰塌面積更大的冰塌事件。而這次之所以引人關注,一方面因為它是南極半島地區30年來最大的一次,同時也顯示了民眾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