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分巢湖市

拆分巢湖市

拆分巢湖市是將巢湖市將一分為三,此次區劃調整,合肥最大的收穫就是獨占“巢湖”。

巢湖市將一分為三巢湖市將一分為三

背景

201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由於生產成本、勞動力成本增加,長三角的企業開始向安徽大量轉移。但是在這一規劃中,合肥、蕪湖被確立為“雙核”,蕪湖在爭奪長三角資源上也是當仁不讓。它正與馬鞍山一道,加強“蕪馬同城化”,密切與南京都市圈的合作。
這顯然不利於合肥“首位度”的提升。
目前,許多安徽城市出現了區外聯繫增長遠遠大過區內聯繫的現象,比如馬鞍山在社會消費等方面已經同南京形成了密切的經濟聯繫,這種聯繫強度遠遠超過了同合肥的聯繫,每天都有來自南京大商場的班車,把馬鞍山人源源不斷地拉到南京購物。
省域周邊其他大城市虎視眈眈,省內其他中心城市的上升,使合肥作為安徽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市場與腹地不斷縮小,發展空間受阻。如果沒有應對之策,南京的勢力範圍有可能進一步延伸至蕪湖,迫使合肥成為邊緣性城市。安徽省政府參事王傲蘭說,上述局面一旦產生,安徽的多數城市將處於離散狀態,整個省區經濟勢必缺乏內聚力。
對於安徽這樣的省份來說,最重要的似乎是首先保護好自己原有的市場。為了整合區域經濟格局,安徽早已開始重新規劃合肥。
合肥之名源於“淝水”,京杭大運河開通前,合肥曾經是江淮間農產品轉運地,早在西漢前就因水運形成了集鎮。如今,安徽把重振合肥的希望又押在了水上——“飛躍”巢湖,委身長江經濟帶。

拆分計畫

巢湖成了合肥內湖

2010年,安徽省合肥市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建設“區域性特大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億元,人均GDP達到15000美元,並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前十名。到2020年,合肥人口規模將達1000萬。
“這也太不靠譜了吧”,當時很多人對安徽的這個大膽想法嗤之以鼻。畢竟合肥現在的人均GDP只有5000美元。可是最近的一則訊息卻使得這個大膽的夢想有了現實的輪廓,安徽省巢湖市將被一拆為三,分別併入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7月14日,安徽省已收到國務院《關於同意安徽省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

巢湖市委市政府大院內,“負重趕超 爭先進位”格外醒目巢湖市委市政府大院內,“負重趕超 爭先進位”格外醒目

巢湖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現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全市總面積9423平方公里,與南京、合肥、安慶、蕪湖、馬鞍山、銅陵等市相鄰。巢湖市面積巨大,皆因環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國務院在2011年7月14日給安徽省下發的批覆檔案指出,撤銷原地級巢湖市居巢區,設立縣級巢湖市,新設的縣級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轄,合肥市代管。
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無為縣劃歸蕪湖市管轄,原地級巢湖市管轄的含山縣、和縣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巢湖分拆,合肥受益最大,巢湖似乎成為合肥的“內湖”,最為明顯的就是有利於合肥濱湖新區的發展。

濱湖新區路名之變

雖然,這則爆炸性新聞在網路瘋傳,但是主角安徽省以及所涉各市卻意外地選擇了沉默。
記者剛到合肥,在計程車上向司機詢問此事時,司機居然一無所知。其實不知道此事的合肥人不在少數,知道的大多是從網路上獲得的信息。據合肥當地的媒體同行透露,因為有關部分有要求,所以選擇了集體沉默。
8月19日上午記者找到此前有媒體報導的訊息來源地——安徽省民政廳。安徽民政廳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從未接受過任何媒體採訪,是有人打著該單位旗號對外發布的訊息,此事的發布由省委宣傳部統一安排。
隨後記者驅車前往位於長江路的安徽省委,安徽省委宣傳部范女士表示,宣傳部領導都在開會,無法接受採訪。後在記者的堅持下,表示可以請示領導,看能否請相關職能部門接受採訪。約半小時後,范女士給記者回復,現在很多事情尚在研究中,目前不便透露,到下周一、二可以告訴記者詳細情況。
合肥市民薛先生告訴記者,其實合肥平靜的背後,還有另一層原因,因為合肥這些年一直在致力於打造區域特大型城市。合肥市主要領導在多個場合,明確表示過這樣的想法,所以合肥人對這樣的訊息並不驚訝。
走在合肥街頭,就仿佛是在參觀整個安徽,合肥城區的路名幾乎清一色的是安徽各市縣的地名,馬鞍山路、巢湖路、金寨路...。。這些路牌時刻在提醒你,這裡才是安徽的心臟所在。但是民間一直覺得長久以來合肥的中心位置並不穩固,蕪湖、馬鞍山等地對合肥並不服氣。所以合肥必須要用實力證明自己,近年來,隨著濱湖新區的崛起,合肥的首位度不斷提升,拆分巢湖,發展區域性特大城市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濱湖新區,路牌上的地名已經變成了全國主要省市,北京路、江蘇路、香港路……一直希望融入長三角的合肥,眼界和胸襟也變得開闊了。

歷時多年

2011年8月19日下午,經多方努力,記者終於聯繫上了參與安徽行政區劃調整課題組研究的權威專家——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程必定先生。
“地級巢湖市就是個早產兒,1999年撤銷巢湖地區成立巢湖市,這是當時全國範圍的一次調整,其實就是一個檔案讓巢湖地區變成巢湖市了,這是典型的行政型城市,是一種拔苗助長的行為。”程老表示,當時成立地級巢湖市的時候,學術界就持反對意見。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巢湖夾在合肥與蕪湖兩個相對強勢的城市之間,它的發展空間受到很大的壓制。同時它還制約了合肥向南發展的空間。
對此,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院長范和生教授也持同樣觀點,“我是巢湖人,工作生活在合肥,當初立市的時候,我也提出過反對意見,巢湖一直以來其實就是一個縣城,下面幾個縣都是依託臨近的經濟發達城市發展,廬江依託合肥,和縣、含山依託馬鞍山,無為依託蕪湖,都是相對獨立於巢湖在發展,並沒有形成整體的合力,所以一直發展不起來,拆分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據程必定透露,早在2002年的時候,安徽省兩會上就有兩會代表提出拆分巢湖的提案,以後每年都會有這樣的提案。2004年安徽省民政廳就開始組織專家,研究這個課題。但是安徽省並沒有地級市區劃調整的權利,所以只能停留在調研階段。直到2007年,有代表在全國兩會上提出這個議案後,被全國人大受理並交民政部研究,才真正邁出實質性的一步,但是時機並未成熟。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安徽視察時,提出合肥要參與泛長三角一體化,要參與分工合作。之後,安徽開始著力打造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範區,與長三角經濟區對接。2010年1月,國家正式批准該示範區成為國家戰略。這個時候適時提出行政區劃調整就水到渠成了。20115月,安徽省政府正式提出調整方案,國務院7月14日批覆通過。
程必定認為,這次區劃調整是一種反潮流的做法,打破傳統的行政區劃是安徽執政觀念的重大轉變,“過去安徽發展緩慢受制於行政區劃,該多的不多,縣級市太少,才5個;該少的不少,地級市卻有17個。這種區劃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機關太多,官員太多,而GDP才1萬億。跟江蘇相比,做蛋糕的人多,做出的蛋糕卻少。所以必須要精兵簡政,提高效率。安徽要發展,必要做大做強中心城市,過去巢湖是小馬拉大車,發展很吃力,馬鞍山、蕪湖是大馬拉小車,發展的空間太小,現在合蕪馬以及新巢湖都迎來了極大的發展機遇。”

拆分意義

振興環巢湖經濟帶

此次區劃調整,合肥最大的收穫就是獨占“巢湖”,成為環湖臨江城市。合肥學院經濟系教授寧建華認為,合肥目前在鐵路、空運方面的交通已經比較完善,唯一欠缺的就是水路交通,此次區劃調整後,可以真正做到通江達海,成為中部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早在50年代,雖然當時合肥離巢湖還有好幾十公里的距離,當時德國專家幫助合肥作的城市發展規劃,就建議合肥向巢湖方向發展。當時的合肥地方政府並沒有把這個方案當回事,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在巢湖東北岸重點打造濱湖新區。未來環巢湖地區可以打造成一個高新產業群,多引進基因工程、生物工程項目,儘快完成布局,不給污染項目可趁之機。同時要控制環湖房地產開發項目,要把巢湖資源真正用到產業發展上,創造更多的產值和就業。”范和生在看好環巢湖經濟帶發展的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程必定認為,巢湖原來分屬兩個城市管,管理上自然難以協調,治理污染也難以到位。現在巢湖成為合肥內湖之後,更有利於開發和管理。當然合肥要真正整合巢湖資源,統籌發展還需要一年左右的磨合期。未來新的巢湖市同樣可以依託環巢湖經濟圈發展,過去巢湖是小馬拉大車,調整後新的巢湖市可以輕裝上陣,跟過去的居巢區比,功能更加完善,人才更加多,發展肯定會更快,可以得到合肥的產業輻射和政策扶持,給合肥做配套產業。其他幾個縣併入強勢地區
之後,產業隨之調整,同樣可以迎來較大的發展。
據安徽省社科院房產研究所孔令剛主任透露,隨著環湖大道南淝河大橋今年10月通車,從濱湖新區到巢湖的路程僅15分鐘,未來合肥人到巢湖買房安家的會越來越多。范和生也認為,未來的新巢湖市可以打造成合肥的後花園,是合肥人安居、休閒、度假的最理想地區。

抱團承接產業轉移

“區劃調整後,不僅是合肥,蕪湖、馬鞍山也受益匪淺,三市連成一片,所形成的集群效應能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從而加快安徽真正融入長三角的步伐,甚至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與合作。”程必定告訴記者,安徽沿江城市帶(又稱為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同時,經濟互補性強、聯繫緊密。該城市帶可作為長三角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能源原材料生產基地、交通物流配套基地、旅遊休閒基地和高素質勞動力供應基地。此外,長三角向泛長三角腹地擴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而皖江城市帶成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最大“受益者”。

江淮城鎮群將崛起

“此次調整,確立了合肥中心城市的地位,以合肥大發展帶動合肥經濟圈發展,最後推進整個江淮城鎮群的崛起。”程必定認為,合肥作為安徽的經濟發動機,更重要的任務是帶動全省尤其是皖北的發展。范和生也十分看好合肥未來對整個安徽經濟的帶動作用,“應該說這幾年合肥的發展是一種膨脹式的發展,GDP一直保持較快的增幅。經濟首位度由2005年的16.3%提高到2010年的20%,總部經濟在全國的排名也相對靠前。因此,未來還要加快推動合淮同城化發展,形成合肥與六安、淮南、蚌埠、滁州、馬鞍山、銅陵、蕪湖、安慶、池州等“1+9”模式的江淮城鎮群,從更大範圍上促進各市合理分工、發揮優勢、形成合力。”

變動

機關人員都有選擇去處的機會

巢湖是一個湖,位居中國五大湖之列;巢湖又是一個市,含一區四縣。再過幾天,作為一個湖泊,巢湖將繼續湖水拍岸,湖面載舟;但是作為一個地級市,巢湖將成為過去。生活在這裡的人將分別成為蕪湖人、馬鞍山人,以及省城合肥人。
老巢湖的市府所在地,也就是居巢區被劃分給了合肥,據稱,它即將由區“升格”市,由合肥代管。8月18日黃昏,快報記者趕到了巢湖市區,見證這個地級市的最後時光。

落寞的政府大樓

和預料到的一樣,在巢湖市民政局,接待記者的官員否認得到了巢湖即將拆分的通知。但是他們並不否認自己知道這件事。“沒有人,沒有單位通知我們這個事,也沒有人來我們這調研。”面對記者,負責行政區劃事務的民政局一位辦公室官員,一臉無奈,語調中甚至有些許委屈。“我們無奈能說些什麼呢。”
記者趕到巢湖市委、市政府的時候,一樓值班人員告知市委宣傳部已經下班,要採訪明天再來(第二天巢湖市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告訴記者,所有採訪須經省委宣傳安排)。
黃昏時分,空落落的巢湖市府大樓在夕陽的映襯下,顯得十分落寞。記者在傳達室看到一面依牆排放的信報箱,市政府、市委、市人大、組織部、宣傳部……每個信箱都代表一個單位,而幾天以後,這些信箱將無信可遞,這些信箱的主人將各自走散,合肥、蕪湖、馬鞍山,他們將在另一個地方開始自己新的人生。
偶爾有車駛出政府大院,記者在大院門口,“攔”住了一位下班有些遲的工作人員。從他的口中第一次聽到“下周一(8月22日),省委省政府將正式宣布巢湖拆市的決定”。這位工作人員表示機關人員有自己選擇去處的機會,至於他,他沒有決定。
可以預見的是8月22日以後,曾經在這座政府大樓出出進進的人,將陸續離開這裡。當然,肯定也會有新人搬到這裡。

巢湖人?合肥人?

在第二天的採訪中,記者從安徽省政府參事程必定處了解到,自從1999年設立巢湖地級市以後,夾在蕪湖與合肥之間的巢湖發展不盡如人意。而記者從有限可見的市容市貌中也能得出這種印象。路面坑窪,交通雜亂,一條馬路竟然被攔腰“斬斷”,而正在建設的樓群與已建成的小區相互緊挨,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工地……
在一個有著蘇寧電器的,看上去比較繁華的路段,記者隨機採訪了多位市民。
徐先生在居巢區勞動部門工作,負責辦理居民的勞動保障事務。他表示他早就知道這個事情了,小道訊息已經傳了一兩年。而現在這件事情肯定定了。他看到了傳到網路上的國務院批文。“對老百姓沒有什麼影響,對我們區委來說也沒有影響。”他說居巢區劃歸合肥以後,會變成縣級市,沒有什麼變化,他和他的同事們情緒都很穩定。
一位姓魏的女孩子,今年剛高中畢業,她考上了安徽醫專。她認為居巢劃分給合肥有利有弊。“巢湖劃分給合肥,是一個好的方向,畢竟合肥是省城,這裡的機會肯定比以前多。”她說,一旦改過來,一些和單位名稱有關的單位,比如交通站牌、郵局,商店招牌,在一段時間內會讓人覺得混亂難以適應。這個應該不滿20歲的女孩子也表示,就這么一下子成為“合肥人”,她感覺有些怪,她更喜歡被稱為巢湖人,她對巢湖有感情。不過,她也說時間長了,就能適應了。她也認同記者“你到合肥去上學沒有出城”的說法。
計程車司機陳先生和經營一家小報亭的尹先生則表示,巢湖分拆與自己關係不大。“我們只要吃飽三頓飯,物價穩定就可以了。”他們都表示,影響最大的還是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的官員們。“該退休的退休,該調動的調動。他們很多人都會離開巢湖。”

巢湖房價會跌嗎?

在接受記者採訪的巢湖人中,除了那位準大學生,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房價。他們認為巢湖市區的房價有可能會跌。
“原來我們這兒是市區,周邊四個縣的人都很想到我們這邊買房子,因為這樣他們就成為巢湖人,而不是廬江人、和縣人、含山人、無為人,這四個縣劃出去以後,他們會去所在市買房子。”在居巢區委工作的徐先生分析給記者聽。他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
而一些人認為巢湖拆分後,周邊縣裡的人也就不會來市府辦事了,人氣可能會減弱。這也會使生意變得清淡下來。

爭議

在前期規劃中,各種規劃方案都圍繞實現GDP1000億來作文章。有專家認為,這有點像做命題作文。合肥到底該不該走出歷史的桎梏?是簡單地追求城市容量、人口規模,還是提升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還是兩者兼具並行不悖?各方專家為此各抒己見。
■安徽社科院的程必定建議淡化行政概述。他說,中國的城市不可謂不大,不可謂不多,但是品質是差的,所以合肥不一定是立足GDP1000億等規模目標,而應該選擇品質優先的戰略,合肥市的城市化應該是結構轉化,而不只是人口的轉移。
■合肥市規劃局原副局長勞誠認為,現代商業經濟對區位條件的要求相對弱化,擠入長江流域都市連綿帶,並不一定將城市空間往東拉長,“海爾集團在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設廠,然而經濟技術開發區並不在合肥東北向青島靠近。”
■北京大學教授董黎明不同意在合肥採取所謂跳躍式、超常發展模式:“合肥是靠增加人口、投資、擴大土地空間面積來做強,還是靠高效利用、提高運作土地資源來做強?”他曾經將合肥與國內城市比較:“北京有兩個開發區,10年中,一個產出1.9億元/公頃,另一個約4億元/公頃。合肥開發區面積75平方公里,如果拿出1/3來做工業,按20平方公里,1億元/公頃計,那么就有2000億元。因此,要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轉向內涵發展。”
■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的武廷海博士認為,怎樣獲得經濟資源,往往不是經濟本身的原因,而是文化問題。“現在我覺得就是一個非經濟資源的轉化問題。合肥的非經濟資源主要是省會城市資源、文化資源,講到科教基地是源於它的整個人均的科技人員高於上海等大城市,但少了一個總量指標,總量是有限的,這一點不能不考慮,對於合肥科技對城市到底有多大影響,沒有一個深層次的研究。因此我不贊成過分強調創新的途徑。事實上,只有上海具備這樣的條件,蘇州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科技的競爭對合肥來講,就是發展與科技相關的產業,拓展更廣的範圍,爭取在文化的競爭中占據優勢。”
■南京大學教授鄭弘毅則直言不諱:“單靠擴大行政區劃來提高城市化是自欺欺人,雖然外延擴大,但質量都很低。”他認為,城市化是個整體性很強的系統工程,而我們的規劃卻往往是直覺在起作用。也就是說,城市是人類社會中種種關係的總和,我們卻把它簡單化了。
■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韋湘民(Wiesman)見證了西方城市與區域規劃長達60年的發展歷程。受合肥市政府邀請,韋湘民曾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從一個西方學者與規劃管理者的角度對合肥市戰略規劃編制發表意見。韋湘民先後到過的中國12個省會城市,他認為合肥最具魅力:“合肥的街景、建築物的人文尺度以及城市管理的高水準都令我印象深刻。在西方,這些同樣是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和營造一個有利於社會穩定的宜人環境的重大優勢。”然而,合肥正在發生變化,高密度的發展正在使合肥喪失以上優良品質。韋湘民建議,為保持合肥“具有吸引力的省會城市”的地位,應當編制城市設計導則以控制建築形態和建築物與街道的地平面關係。在他看來,這比合肥向長江方向廓張更有價值。

巢湖市歷程

從立市到分拆

1999年8月5日,撤銷巢湖地區成立巢湖市
■2002年,安徽兩會代表首次提議撤銷巢湖市,以後每年都有類似提案
■2004年,安徽省民政廳成立區劃調整研究課題組
■2007年,全國兩會代表遞交撤銷巢湖市提案,被全國人大受理,並交民政部研究
■2011年5月,安徽省正式向國務院上報《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
■2011年7月,國務院向安徽省下發名為《國務院關於同意安徽省撤銷地級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