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淮同城化

合淮同城化的提出

在淮南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側記 “合淮同城化”,是自市委書記楊振超在2007年11月2日舉行的市委八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所作重要講話中首次作出重要論述以來全市上下一直熱議的話題。

同城化定義

所謂同城化,是指一個城市與另一個或幾個相鄰的城市,在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能夠融為一體的發展條件,以相互融合、互動互利,促進共同發展;以存量資源,帶動增量發展,增強整體競爭力;以優勢互補,相互依託,完善城市功能。“同城化”不是“同一化”,也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形成輻射力、擴散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的板塊經濟。同城化將構成強有力的、高效率的板塊經濟,實現綜合多維發展。板塊經濟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是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撐點,是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對相鄰地區或更大範圍將會發生更重要的作用和聯動效應。“同城化”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新趨勢。
“同城化”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同城化可以使兩市或多個城市實行強強聯合,優勢整合,“短處變長,長處更長”。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區域經濟一體化在國家內表現為以大城市、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城市帶以及城市之間相互利用區位優勢與比較優勢進行區域性合作,以取得共同發展和雙贏的結果。“同城化”也正是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這種大背景下的發展起來的,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其實質就是城與城之間緊密合作,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深圳與香港雖屬不同制度的兩類城市,但卻較早地提出“同城化”的發展理念,並且制定具體措施付諸實施,這正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要求。內地也有不少城市提出了“同城化”的構想,如遼寧瀋陽與撫順、湖南“長株潭”、陝西西安與鹹陽、河南鄭州與開封、山西太原與榆次等,這些省打破中心城市行政區界限,通過資源優勢互補,產業錯位發展,設施共享和市場共建等,謀求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目標都在於發揮各自優勢,抓住機遇,促進共同協調發展。
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到比較發達或成熟的時期,區域核心城市與次一級的中心城市相互緊密合作,區域實力會再現出更加突出的溢出效應、分化效應與擴散效應。實施同城化發展,可以有效地解決行政區域與經濟區域的矛盾和磨擦,消除行政壁壘,開拓共同市場,減少資源消耗,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這是城市化與城市經濟一體化的嶄新形式。

合淮同城化提出的背景

1、國內區域經濟合作態勢加速形成
我國對外開放和對內協調發展進入了新時期。面對沿海地區城鎮連綿發展形成的整體競爭優勢,中部地區加快了城市聯合發展的步伐。目前,湖南省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提出了“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戰略,河南省通過加強鄭州、開封聯繫共建中原城鎮群,江西省積極培育以南昌、九江、景德鎮為核心的環鄱陽湖城鎮群。這些省打破中心城市行政區界限,通過資源優勢互補、產業錯位發展、設施共享和市場共建等措施,謀求各具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以此迎接以服務業為主的全球化第二次浪潮的挑戰。
2、省會經濟圈的輻射作用顯著增強
世界六大城鎮群之一的長三角城鎮群已經初具規模,連綿態勢超過1000公里。我省以主要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城市群(帶)正在融入長三角,已經成為長三角外圍最活躍的增長地區之一。為此,省第八次黨代會與時俱進地提出了“以省會經濟圈為中心,以沿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為支撐”的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合肥是省會經濟圈的核心城市,是長三角城鎮群內的重要節點城市。目前,合肥正在加快形成長三角西部的經濟、交通、信息、科教和文化中心,區域輻射能力顯著增強,推動了省會經濟圈的快速形成。
3、我省城鎮向主要交通軸帶聚集
我省“十五”期間城鎮化水平從22%快速提升到33.5%,成為建國以來城鎮化發展最快時期。隨著對外開放進程加深,融入長三角城鎮群步伐加快,未來20年,安徽城鎮化將保持平穩快速的發展。這20年,也是基礎設施網路形成和城市功能健全的關鍵時期,交通軸帶上的節點城市和小城鎮將成為吸引產業發展的主要地區,這將推動農村人口向這些地區轉移和聚集。因此,順應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健全主要交通軸帶上城鎮的綜合發展功能區是未來發展的重

合淮同城化空間發展總體構想

1、培育新型區域經濟聯合體
依託該地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農業資源條件和區域交通條件,大力拓展合淮兩個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積極培育工農貿一體化的城鄉融合發展走廊,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將其建設成為城鄉統籌發展的示範區。
2、同城化發展總體結構
(一)空間範圍
合淮同城化地區包括合肥中心城區、淮南中心城區,長豐縣、鳳台縣,以及肥西縣北部和肥東縣北部。輻射影響區包括肥西縣、肥東縣、壽縣、定遠縣等,區域總人口約500~550萬人。
(二)空間結構
兩心一廊兩翼。“兩心”:分別為合肥中心城區、淮南中心城區。“一廊”:為沿合淮阜高速公路、206國道和102省道、合淮鐵路及合淮蚌客運專線沿線的小城鎮發展走廊。“雙翼”:分為西部自瓦埠湖起包含江淮運河沿線的藍色生態發展帶,東部沿合徐高速公路沿線的綠色農業發展帶。
3、戰略重點地區
合肥北部新區、淮南中心城區山南新區、長豐中部地區、空港新區等。
4、淮南發展重點
一區一廊。“一區”:淮南的山南新區。這是淮南的新行政中心區、文教體育中心區,準備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等,將成為合淮同城化的重點對接區域。“一廊”:沿合淮阜高速公路、206國道沿線的產業發展走廊,依託良好的農業經濟基礎,發展輕紡工業、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製造業等。

合淮同城化空間發展戰略要點

1、交通系統一體化
發展策略:建立合淮1小時交通通勤圈,依託合肥、淮南的高速公路樞紐、鐵路樞紐和合肥新國際機場建設一體化的客貨運輸體系。實施“港城”互動發展策略,加強合肥空港與合肥、淮南中心城區的快速交通聯繫。開闢一體化的城鄉公共運輸線路,建立城市之間零收費通勤體系。
空間格局:構築“兩主兩輔”的快速交通網路體系。“兩主”分別為依託合淮阜高速公路、206國道的快速公路線,依託合淮鐵路、合淮蚌鐵路客運專線的快速鐵路線;“兩輔”分別為自合肥西部(肥西縣),經過壽縣聯繫淮南西部城區的公路通道,自合肥東部(肥東縣),經過定遠縣聯繫淮南東部城區的高速公路通道。
2、產業經濟一體化
發展策略:依託合肥、淮南的產業園區,合淮交通通道沿線的小城鎮工業區共同建構產業經濟發展平台。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輕紡工業為主導,兩市加強對接,合理分工、協調布局,共同打造產業集群地。加強兩市的金融保險、信息服務等服務業的聯繫與合作,合力建設現代物流業園區。整合兩地的風景旅遊資源,共建精品旅遊線路;依託生態環境良好的河湖水網地區,培育休閒度假旅遊經濟。對兩市臨界地區共同加強農業經濟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
空間格局:加快發展合肥、淮南中心城區的高端服務業、加快建立互動的科教創新服務基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的協同發展;依託兩市主要的交通通道,積極發展先進制造業,共同培育產業集群地;依託合肥北部、淮南南部的小城鎮積極促進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依託巢湖、瓦埠湖、八公山、上窯山、紫蓮山等風景旅遊區發展服務於兩大城市的休閒度假旅遊業。充分依託合淮同城化走廊地帶的交通優勢和水土資源優勢,促進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壯大菜籃子工程。
3、城鄉功能一體化
發展策略:合淮兩城實施相向發展策略,合肥以城北新區、淮南以山南新區為啟動點促進城市功能的協同發展;加快合淮同城化地區的小城鎮一體化發展步伐,共同加強資金、產業、技術和公共事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兩市的社會公共事業的協同發展,建立文化節慶、衛生醫療、重大公共突發事件防治等的一體化發展機制。
空間格局:建設“兩心、兩圈、一廊”的城鎮空間發展格局。“兩心”分別為合肥中心城區、淮南中心城區。“兩圈”分別為依託兩大中心城市的外圍城鎮發展地帶,合肥依託肥東縣、肥西縣和長豐縣的主要城鎮組合若干城鎮聯合發展區;淮南依託潘集區、鳳台縣和長豐縣北部的主要城鎮組合若干城鎮聯合發展區。“一廊”為合淮走廊地帶的城鄉融合發展走廊。
4、生態環境一體化
發展策略:依託河湖水系和江淮分水嶺的開敞空間積極構築合淮一體的生態環境發展格局。積極最佳化調整合肥南部濱湖(巢湖)地區的產業結構,緩解巢湖水系環境壓力;加強淮南地區污染排放總量控制,加大淮河水系的生態環境治理,加強沉陷區生態環境修復。
空間格局:建設“四山、兩湖、兩帶、兩城”的生態發展格局。依託淮河、江淮分水嶺構築東西向的生態開敞空間;依託聯通兩大中心城市的江淮運河通道、巢湖、瓦埠湖構築南北向的生態開敞空間,促進生態農業、旅遊業發展;依託合肥至淮南的城鎮發展走廊構築城鄉生態協調地區;合肥和淮南的中心城區,依託山林和水網建設具有江淮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

合淮同城化的條件

(一)地緣相接、人文相親
(1)同屬江淮丘陵地區。襟江帶淮,接東連西,水系交錯,湖泊眾多,共同孕育了勤勞淳樸的江淮人民。
(2)歷史人文關聯密切。合肥與淮南在漢朝時同屬古淮南國,吳楚文化一脈相承,著名戰場、著名典故、著名歷史人物時空關聯。合肥—淮南—蚌埠一線是江淮之間聯繫最為便捷的陸路通道,該地區的民風民俗相互影響、相得益彰。
(二)資源相關、優勢各異
(1)交界地區水土調和,農林資源得天獨厚。兩市交界地區經過幾十年的精耕細作和水利工程建設,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優越的農業生產區。涵蓋了糧棉、畜牧、瓜果、蔬菜、漁、經濟林等全方位的農林資源,為發展農業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2)城市人口超過百萬,人力資源十分豐富。兩市教育基礎雄厚,各類人才齊全。加強兩市人力資源的整合、培養和開發,為未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
(3)城市功能各具特色,科技能源優勢互補。合肥是長三角地區和我省的重要教育基地和科技創新城市,擁有一批國內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並具有高新技術產業孵化與生產能力。淮南是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從德國魯爾區的發展歷程看,資源型城市和能源城市的發展始終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離不開新技術的持續投入。德國魯爾地區的城市正是通過功能互補,加強科技城市對能源城市的反哺,使得該地區長期保持了發展的活力。因此,加強合肥與淮南的長期合作,對保持淮南的長期繁榮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合肥作為推動安徽崛起的第一增長級,淮南的能源也將為合肥率先發展提供支撐。
(三)產業相錯、互為補充
(1)合肥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集群加速形成。正在打造汽配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家用電器製造業、化工及橡膠輪胎製造業、新材料產業、電子信息及軟體產業、生物醫藥產業與食品加工製造等八大產業集群。隨著城市架構的拉大,這些優勢產業集群逐步向外圍郊縣地區轉移與擴散,其中合肥北部地區將逐步成為未來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與此同時,中心城區加快了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設,並依託主要產業基地培育壯大現代物流業。
(2)淮南新型能源基地加快建設,重化工和先進制造業並進發展。億噸煤基地加快形成,預計2007年全市原煤產量可達4900萬噸;火電基地繼續擴大,發電裝機容量達762.5萬千瓦;省級煤化工基地項目建設啟動。藉助於新型能源基地跨越式發展態勢,淮南近年來積極吸引長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不斷延伸產業鏈,已經初步建立起機械裝備製造、生物醫藥製造、現代紡織、電子信息、食品和農副產品種養殖產業的優勢產業群。淮南的山南新區對外交通條件改善明顯,水土環境資源良好,成為新一輪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四)市場相連、設施共享
(1)兩城相向發展為一體化市場建設創造了條件。在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合肥啟動城北新區建設,淮南加快山南新區發展。兩市之間距離的進一步縮短,加快了市場一體化進程,將逐步由傳統的的山水相伴、鄉村相鄰發展模式向交通相接、城鎮相連發展模式轉變。
(2)交通設施一體化為合淮同城化奠定了基礎。合淮1小時交通圈(82公里)即將形成,大型設施共享程度顯著增強。合淮蚌快速鐵路客運專線、合淮阜高速公路均為安徽省“十一五”重點工程,促使兩大城市城區通勤縮短到40分鐘以內;合肥新的4E國際機場將在合肥市區西北的高劉鎮建成,使淮南到機場的距離縮短到60~70公里;規劃調研中的江淮運河直接將淮河航運與長江航運相接,成為淮煤南運的重要通道。

合淮同城化的效果

合淮同城化 可以使 淮南的能源優勢,水運優勢同合肥的鐵路,公路優勢,科教文化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強強聯合。
從而在皖中北地區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進一步增強兩市的核心輻射作用,有利於促進安徽中北部的城鎮化與一體化!

合淮同城化總體規劃

1、規劃範圍:合肥市和淮南市,國土面積9639.4平方公里。

合淮同城化區域空間結構規劃圖合淮同城化區域空間結構規劃圖
2、規劃期限: 2008—2020年
3、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
--戰略定位
國家層面: 國家重要的科教基地、能源基地和區域性交通樞紐,國內優勢明顯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區域層面: 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示範區;泛長三角城鎮群重點推進地區和長三角向西輻射門戶;中部崛起的戰略增長極。
省域層面: 省新型工業化和科學城鎮化的重要承載地;省創新型建設和區域合作的示範引領區。
--發展目標: 以合肥、淮南為中心的雙城式都市區,建成集約高效、開放多元、突出山水文化底蘊的複合型都市區,在帶動安徽發展、促進中部崛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4、總體規劃: 突出科學發展觀、區域一體化、新型工業化、科學城鎮化、城鄉統籌、和諧社會六大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合淮複合型都市區“五個一體化”建設。
-- 城鄉建設一體化
最佳化城鎮空間布局。構建支撐合淮同城化加快發展的“雙心、一廊、多組團”的總體空間布局結構,共建合淮工業走廊,推動功能組團建設。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力爭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示範區。
-- 產業發展一體化
充分發揮淮南的資源、能源優勢和合肥的科技、資本、人才優勢,聯合發展循環經濟,共同構建發揮資源特別是能源優勢的高載能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
-- 基礎設施一體化
公路方面:形成“三縱、四橫、三聯絡線”的高速公路網布局。以促進淮河南北兩岸聯動發展為重點,加強跨淮河通道和疏港道路建設。
鐵路方面:配合京福高鐵、華東第二通道等幹線建設,增加淮南煤炭基地外運通道,推動淮南高鐵站建設進程,預留商杭快速鐵路通道和淮南南站。
水運方面:加快江淮運河工程建設,把淮河、江淮運河和合裕線打造成合淮同城化通江的黃金水道。 建設,提高運輸能力。
--區域市場一體化
充分發揮合肥、淮南金融優勢,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逐步與國際金融市場實現對接,形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推進要素市場資源整合和一體化發展,形成內外產品和生產要素無障礙自由流動的市場一體化機制。
--生態環保一體化
樹立循環經濟理念,強化區域聯動,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擁有健康自然生態、高效經濟生態和文明社會生態的生態型合淮複合型大都市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