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圪攬官

抬圪攬官簡介

“抬圪攬官”是清徐縣民間社火中的一種雜耍,是清源當地特有的民間文藝形式,

抬圪攬官表演抬圪攬官表演
它的道具和表演獨特,有雜技武術技巧的特色。“抬圪攬官”是兩個衙役抬著一個醜臉扮相的似官非官之人。據傳這項民間文藝形式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主要活動在清源和馬峪邊山一帶,是以諷刺貪官污吏為內容的一種娛樂形式。
圪攬”是木棍的俗稱,在清徐地方用語中它是多意的詞

抬圪攬官歷史淵源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縣令不但從不為民眾著想,反 而大肆欺壓百姓,收刮民財,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當 地百姓深惡痛絕,但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在這種思想的 啟發下,民間藝人利用文藝的形式,編創了 “抬圪攬官” 雜耍來諷刺“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當保姆”的社 火文藝形式,活動於正月十五的社火隊伍中。此節目出場表演後,便受到官府禁止。言此“醜化官員,今後再演罪不可恕”。這項民間社火雜耍曾經歷了停停演演的曲折歷程,最終還是延續了多年,被繼承下來了。

抬圪攬官特色

抬圪攬官這種民間社火,創意獨特,諷刺含蓄,形 式奇特,有漫畫和小品的特色。從它的冠名來講:他不叫“抬縣官”或者叫“官坐槓”,而稱“抬圪攬官”。 “圪攬”是木棍的俗稱,在清徐地方用語中它是多意的詞,有時用作罵人的詞語,“圪攬官”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官呢?不言而喻不是一個得民心之官,如此的嘲諷是何等絕妙。圪攬官的頭上歪戴銅錢形圓翅兒官帽,身著破爛官服,醜臉扮相,還掛個小鬍子,他時而坐在兩個衙役扮相的抬槓上,時而又被掉下來,他上竄下跳在抬桿上熟練地表演,嘴裡不停頓地唱著:“大官也是官, 小官也是官,大官坐得八抬轎,小官坐得四人轎,而是官非官的老爺我坐得是禿頂子的“圪攬棍。”如此生動的表演,充分表明他這個官坐不穩,任憑自己費盡心機往 上爬,也是無濟於事。如此嘲弄諷刺性的表演形式,讓觀眾會產生如何的聯想呢?也就可想而知了。社火“抬 圪攬官”的創意充分表明了不論何種形式的文藝作品, 絕沒純娛樂性的,都含有潛移默化的教誨之意。

圪攬官製作

首先選1根長約1丈多長、3寸多粗的 木棍,但木質必須有韌性,最好用榆木為宜。有韌性木 質制的桿抬起來才能有顫動性。木棍料選好後,經木匠 加工修飾,然後用紅棉布纏起來,桿就制好了。

抬圪攬官表演形式

抬圪攬官有其獨特的技巧與步法:抬桿者兩個人, 具體的抬桿表演技巧有面對面、背對背、左右換肩,還 有抬桿在肩頭上下彈跳等抬法。這些抬法不論哪種,抬 桿的人在做每個動作時,必須步伐一致,否則就抬不出 點兒來(即節奏效果)。抬桿者的行進步伐有大步行、小 步串、前進步、後退步,左右橫、跨步等表演步伐。每 種步伐是根據表演的動態而定。如面對面抬著進行表演 時,它的步伐必須採用前進步或後退步,或者左右橫跨 步;如背靠背表演即採用的步伐就是原地踏步來表演, 前進時可採用大步行或小步行等步伐表演。
抬圪攬官這項民間社火雜耍,對抬桿者技巧要求較高,因為他們抬得不是物體,而抬得是人,這樣就增加 了抬桿者的難度,即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否則抬不 好。他們不論表演那個動作,相互要保持一致,必須保 持抬桿的平穩和不滑肩,還要表演出各種花樣,表演出幽默感和趣味性,這樣就要求抬桿者有較高的抬桿技藝 才行。難度最大的是坐桿的人,他必須具備雜技走鋼繩 的技巧,還得有演員的表演才能和技藝,這樣表演起來 才有看頭(即觀賞性)。所以,坐桿的“圪攬官”演員演 出的成敗與否,演技是起主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這 個節目對抬桿人和坐桿人的表演技能要求高。近年來很 少有人去下功夫進行排練,所以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傳 統社火節目,在正月十五鬧紅火的社火隊伍活動中很少 出現。如此主題顯明、表演幽默風趣、形式別具一格的優秀節目,面臨著斷代和失傳的危險。

抬圪攬官配樂

抬圪攬官的音樂是鑼鼓民間樂器伴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