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Koehne根據湖北興山縣標本曾發表Prunus laxiflora Koehne in Sarg. Pl. Wils. 1: 70. 1911.,其原始記載如下:喬木,高10米,乾徑40厘米;小枝幼時被短柔毛,老時幾無毛,暗棕色或灰黑色,皮孔少而小;托葉長5-10毫米,窄線形,被柔毛;葉柄長7-12毫米,密被柔毛,無腺體;在葉片背面基部的齒上具2個腺體。葉片基部寬楔形,倒卵長圓形(在開花時長3.5-6厘米,寬1.6-2.7厘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缺刻狀近重鋸齒,齒長漸尖,上面沿脈被柔毛,其餘部分無毛,下面沿中脈較密,側脈有稀疏柔毛,其餘部分無毛,上面亮綠色,下面顏色較淡,脈色深,無乳頭。總狀花序,基部無葉,有時下面有1-2個小葉,花序長4.5-7厘米,總花梗長7-17毫米,約6-12朵花,稀疏,總花梗被貼生柔毛;下面的小苞片長4-10毫米,上面的小苞片長1毫米,從下向上變小,全部宿存;下面花梗長18毫米,上面長2毫米,有疏柔毛;萼筒近球狀鐘形,外面基部被疏柔毛,內面無毛,萼片與萼筒近等長,三角形,先端急尖,平展,邊有較長而帶腺的齒;花瓣長約7毫米,寬約4毫米,廣橢圓形,邊緣稍齧蝕狀或稍帶波狀;雄蕊22-26,長約4毫米,比花瓣短1/3,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或稍長;子房無毛。果實未見。產興山縣林中,海拔1700米。作者在鑑定湖北標本過程中,未見到符合上述特徵標本,附志於此,待以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