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籮

[mixed leftover] 北京方言,也作“合菜”)吃完酒宴後將沒有動過的菜相混在一起。折籮菜是現在社會的部分人群所沒有品嘗過的,也是部分農家院所開發的方向和特色。 北京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有專賣“折籮”的小飯鋪,頭天從大飯莊裡低價買來殘羹剩飯,第二天專賣給窮苦的“腳力”等下層勞動人民。我讀過孔子第77代嫡孫女孔德懋老人所著《孔府內宅軼事》,敘及她的父親、第76代衍聖公孔令貽就極愛吃“折籮”(當地人稱“渣菜”)。 近年來,我發現北京一些餐館有類似的“折籮”形式出現,如某店有一道飯雜以肉末、各色菜等,用醬油炒燴,味道不錯。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折籮 zhēluó (北京方言,也作“合菜”) [mixed leftover] 吃完酒宴後將沒有動過的菜相混在一起。 “折籮”是老北京的一個特有名詞。《北京土語辭典》解釋為:“酒席吃罷,剩下的菜餚,不問種類,全倒在一塊兒……也叫‘折籮菜’。”過去人們不富裕,頭天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第二天“折”到一起燴食,殘羹剩飯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有人喜食。北京郊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紅白喜事剩下的菜餚混雜 一起由主家送給村裡的各家各戶。 北京在上世紀50年代以前有專賣“折籮”的小飯鋪,頭天從大飯莊裡低價買來殘羹剩飯,第二天專賣給窮苦的“腳力”等下層勞動人民。 以此推斷,有錢人當然不吃“折籮”。其實也不盡然。我讀過孔子第77代嫡孫女孔德懋老人所著《孔府內宅軼事》,敘及她的父親、第76代衍聖公孔令貽就極愛吃“折籮”(當地人稱“渣菜”)。據孔德懋老人回憶:她父親孔令貽喜珍饌美味,亦愛吃“渣菜”,問其為何?“說是有股酸味,好吃”。逢到曲阜城裡的大戶喜慶之筵,孔令貽還會派差人端著盆去索要“渣菜”。 近年來,我發現北京一些餐館有類似的“折籮”形式出現,如某店有一道飯雜以肉末、各色菜等,用醬油炒燴,味道不錯。還有某台灣快餐店,有稱“缽飯”者,也是雜以菜、雞蛋,澆以紅燒小肉丁和肉汁,亦令人頗快朵頤,但均無“折籮”的隔夜酸味。

折籮菜是現在社會的部分人群所沒有品嘗過的,也是部分農家院所開發的方向和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