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髮酵微生物
抗生素的化學結構種類繁多,主要有糖類、肽類、蛋白質類、核苷類、多烯類、多醚類、內醯胺類、大環內酯類、四環類、安莎類等。抗生素主要用於治療微生物感染和抗癌。在獸醫、動物飼養、食品和生物製品保藏以及防治植物病害等方面也廣泛套用。早在19世紀人們就已經注意到微生物間的拮抗現象。1876年,J.廷德爾發現青黴屬的菌株能使試管中的細菌死亡;1877年,L.巴斯德和J.F.朱伯特科學地闡述了細菌間的拮抗作用;1885年,V.巴貝斯在固體培養基上觀察到葡萄球菌抑制其他葡萄球菌和炭疽桿菌生長的現象;1888年,E.弗羅伊登賴歇注意到綠膿桿菌和磷光桿菌有抑制其他微生物的能力;1894年,И.И.梅契尼科夫研究了綠膿桿菌對霍亂弧菌的抑制,並注意到空氣和水中的細菌也有抑菌作用。1929年,A.弗萊明發現在污染青黴菌落周圍的葡萄球菌有被溶解的現象,並把青黴產生的殺死葡萄球菌的物質命名為青黴素。1939~1940年,E.B.錢恩、H.W.弗洛里再次研究青黴及其所產生的青黴素,1941年獲得提純製品,次年用於臨床,治療細菌感染的疾病,這是第一個用於醫療的抗生素。1944年S.A.瓦克斯曼等從鏈黴菌中發現了鏈黴素,並用於治療結核病和細菌感染的疾病。從此人們對微生物產生抗生素的研究活躍起來,至今已發現微生物產生的抗生素約6000個,有實用價值的已有100多種。產生抗生素的微生物大部分是土壤微生物,種類有絲狀真菌、酵母、細菌和放線菌等,分布廣泛。在已發現的抗生素中,由真菌產生的約占13%,由地衣產生的在1%以下,由細菌產生的約占12%,由放線菌產生的約占67%。在放線菌所產生的抗生素中,約90%是由鏈黴菌產生的。抗生素是微生物次級代謝產物,對微生物本身的生存影響不大。不同種微生物能產生同一種抗生素,同一種微生物也能產生結構不同的抗生素。197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抗生素研究所從濟南遊動放線菌的培養液中,分離出創新黴素,在臨床上對志賀氏菌引起的痢疾和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症、泌尿系統感染、膽道感染有一定療效,是中國發現的一個新型結構的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