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陣亡戰士紀念碑

抗戰陣亡戰士紀念碑

抗戰陣亡戰士紀念碑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雲丘山景區,此碑立於1942年,是為1937至1942年間七十三師在抗日戰爭中陣亡的2300餘名戰士而立的。

基本信息

簡介

抗戰陣亡戰士紀念碑抗戰陣亡戰士紀念碑
1942年10月,閻錫山鄉寧縣的八寶宮,為抗日陣亡的國民黨第七十三師將士建造了一座陵園,並樹立了這座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是陸軍第七十三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碑額上的“民族靈魂”四字,為抗戰時期第二戰區司令閻錫山親筆所題,左右兩側是陣亡將士姓名,背面是碑銘。此碑立於1942年,是為1937至1942年間七十三師在抗日戰爭中陣亡的2300餘名戰士而立的。他們用生命捍衛了民族的尊嚴,願烈士的英魂得以安息。

結構

碑體的正面,即南面,頂天立地,大書“陸軍第七十三師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16字,為扁形隸書,每個字約0.23米,高0.17米。落款楷書“陸軍中將師長高倬之敬題”11個小字。碑體東西兩面正楷書寫著陣亡將士2300人的姓名及職務。碑帽第一層正面書“民族靈魂”四字,落款“閻錫山”;東面書“浩氣凌雲”四字,落款“楊愛源”;西面書“鐵軍之*”四字,落款“王靖國”;北面書“國魂種子”落款不清,皆為行書,字型各異。碑體的背面,即北面,寫刻著“陸軍第七十三師抗戰五年陣亡將士碑銘”。

碑文

抗戰陣亡戰士紀念碑抗戰陣亡戰士紀念碑
日寇覬覦中華,非一朝夕,席甲午戰勝之餘威,傾六十年積漸之蓄勢,蠶食不厭,妄冀鯨吞。迄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於是有蘆溝橋事變,烽煙瀰漫,城市為墟,血肉橫飛,生靈塗炭,恣肆燒殺淫掠,這狂暴,舉世公認為慘絕人寰。為伸張正義之權威,以竟革命之大業,我神聖抗戰於焉以興。是時,本師駐防繁峙;征繕既藏,遂於是年九月,奉令進發廣靈接敵,力挫強鋒,直峪、平型,誘殲幾盡,賈我餘勇,於忻口陰彼長驅於太原。二十七年春,肉搏大武,屍橫遍野;奇襲離石,攘臂登城;四月反攻綏遠,間道北上,分兵挺進,不旬日,相繼收復清水河和林格爾兩城。是役鹵獲獨多而損失甚微。二十八年,移師晉省西北,輾轉游擊於偏關、河曲、五寨、神池、利民、八角、三岔一帶,始終與幫周鏇達一年之久。二十九年,呂梁剿叛,余痛在心,三堠卻敵,生受慰勞。今夏新、稷征糧,深入敵陣,幸任務賴以完成,而犧牲官兵數逾二百計。自興師轉戰晉綏,越時五載,其間大小戰役殊難馨述,消耗敵兵無慮數倍,我將士陣亡者都二千三百餘人。凡此壯烈犧牲,無不可歌可泣,欲使英靈慰藉而勛來茲,有待紀績勒碑垂型永久。奚述梗概,列舉芳名而為之銘曰:正氣浩然,涵容宇宙,華胄神明,秉彝獨厚。取義成仁,罔恤生死,抑強扶弱,非關利已。歷史傳統,文化熏浴,皇皇大邦,寧甘荼毒。師直為壯,理憑力伸,乃張聖戰,辟易強*。懿歟壯士,形逝神存;其忠貞不泯,與黃華崗之烈,四行倉庫之壯,華靈廟之勇,蔚為中華之國魂。

陸軍第十三集團軍總司令部中校秘書趙東藩撰文

第二戰區理論宣導第十八團主任李福書丹。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十月二十日勒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