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十五年

抗戰十五年

《抗戰十五年》是由陳曉卿,李繼鋒,朱樂賢所著的一本書籍,於2008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作 者: 陳曉卿,李繼鋒,朱樂賢

出 版 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8-1

字 數: 240000

版 次: 2

頁 數: 405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63355099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歷史 >> 中國史 >> 現代史(1919-1949)

定價:¥34.00

編輯推薦

認識昨天,才能在戰爭之前,避免戰爭的發生,才能在戰爭發生後,贏得戰爭。

從那一時期的影像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命運的波折和表情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在百姓身上切膚地體現出來的,正像張養浩在《山坡羊·潼關懷古》中說的那樣:“山河表里潼關路……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百姓苦:亡,百姓苦。”

——陳曉卿

內容簡介

這是抗戰中的社會史,生活史和間史的影像志。

從1931年到1945年,中國人經歷了一個改變命運的大時代。戰火煎逼,夢想涅盤,幾乎耗盡了國人的熱血。奮鬥中,有成功者、失敗者、犧牲者,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參與者……在抗戰的那個大時代,千千萬萬的戰士倒下了,千千萬萬的平民倒下了,螻蟻般被踩在腳下,聲息絕滅,但波瀾壯闊的戰爭是靠他們才熬過來了。歷史會記住他們,哪怕只是留住他們的一個側影。

圖書目錄

1931年:分水嶺

1932年:家與國

1933年:夢繞長城

1934年:危機聲中的“新生活”

1935年:苦悶與彷徨

1936年:復甦

1937年:捲入漩渦

1938年:走進西部

1939年:活在鄉村

1940年: 窒息時分

1941年:堅韌的守候

1942年:外面吹來的風

1943年:半是海水半是火焰

1944年:黎明前的黑暗

1945年:勝利與返鄉

後記

書摘插圖

1931年:分水嶺

1931年1月1日,中華民國進入第20個年頭。

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兩年前國父孫中山移靈時栽下的樹木還沒有形成氣候,仍然顯得有些荒涼。早晨7點,國民政府要人照例在祭拜國父孫中山之後就匆匆下山去了。

山下,慶祝中華民國誕生20周年的活動熱鬧異常。《中央日報》報導說:“首都各界,休業五日,各報刊也停刊五天,各機關在中山路扎彩牌樓三十餘座,市商店住戶懸國旗,貼春聯。”

飛機場上,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第一次舉行大規模閱兵典禮。閱兵有唱黨歌、向國旗黨旗及總理遺像行三鞠躬禮、閱兵、飛機遊行等十四項內容。外交部還從上海、北平邀請了各國公使前往觀禮。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意在告訴海內外,上一年中原大戰勝利後,他已經以軍事實力完成中國的統一。

進入30年代,中國的鐵路不斷向前延伸。1931年中國的鐵路總里程有14 000多公里,但中國自辦鐵路儀有2 240公里。

1930年粵漢鐵路株韶段開工

1930年3月 浙贛鐵路開工

1930年11月 隴海鐵路靈寶潼關段開工

1931年 東三省新修完工鐵路604公里

1932年8月 潼關西安段開工

1935年1月 西安寶雞段開工

在東北,火車滿載著礦產前往大連,很快又轉運海外。日本資本壟斷著中國礦區99%的鐵礦石,日本控制的撫順煤礦和英國控制的開灤煤礦,生產著中國一半的原煤。

北平是北方鐵路線的樞紐,少帥張學良在這座城市設立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節制所有東北、華北各省軍事,他與蔣介石已經形成事實上的南北分治。

沿鐵路南下,華北的每一個停靠站還滯留著等待回家的難民。上一年的中原大戰,造成20萬平民傷亡,120萬人流離失所。

上海這箇中國最大的港口,每天都有日本棉紗、美國小麥、英國鴉片經由這裡潮水般進人中國,再由鐵路運往各地。從列車上可以看到,城市的出口林立的廣告牌上是美國箭牌口香糖和英美菸草公司的廣告,英美菸草公司占據六成的中國菸草市場。與此同時,無數破產的農民也在源源不斷地進入這個城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