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抒情曲》
【創作年代】現代
【作者姓名】龐德
【作品體裁】詩歌
【作者國家】美國
詩歌全文
My love is deep into the flame
Hiding in the bottom
-- I love happy and kind
My lover is not easy to find
Like the bottom of the flame.
The wind fingers
Despite her finger
A little
Fast.
I love happy
And good
But it's not easy
To meet,
Like the bottom of the flame
Not easy to meet.
詩歌全文
我的愛入是深處的火焰
躲藏在水底
——我的愛人快樂而善良
我的愛人不容易找到
就象水底的火焰。
風的手指
迎著她的手指
來一個微弱的
快速的敬禮。
我的愛人快樂
而且善良
但是不容易
遇見,
象水底的火焰
不容易遇見。
趙毅衡譯
詩歌賞析
《抒情曲》是龐德的一首著名的愛情詩,全詩共三節,建立在一個基本意象上:“我的愛人是深處的火焰/躲藏在水底”。第一節是抒情的內在與外在結構的共同的起點。從內在結構上看,它呈現了感受性的核心意象,是全詩意義的基礎。從外在結構上看,它又是第一個詩節。我的愛人是水底深處的火焰,這一隱喻性意象的可感性很強,“我的愛人”本是個較為籠統的指稱,但在句中卻具象化為水底的火焰,其中意象的功能已初步顯示出來,只是我們還無法確定其形象的意蘊。接下第二節從意象的感性呈現轉入一般性陳述,“我的愛人快樂而善良”,其內容是明確的,我們的閱讀經驗從感受領域進入理解領域。第一節是感受的形象,第二節前一行是理解性的陳述,至此三行詩,在抒情過程中已展示了兩個層面:象與意。第二節後兩行運用明喻,將前面的感受內容與理解內容揉合起來,“我的愛人快樂而善良”,欲之難得,就象“水底的火焰”。《抒情曲》的抒情活動在象、意兩個層面上展開。
如果說第二節主要從“我的愛人”的品德之手,其中客觀因素較多,那么,第三節則接著第二節點出的“不容易找到”,寫我的愛人對我來說,難以企求,從價值方面加強了主觀因素。為了表現這一層含義,詩人藉助了風吹過指間的感性意象。風飄然而采,倏而又去,只可感受,卻難以捕捉,如同我的愛人,她快樂、善良,但“不容易遇見”。風的象喻還賦予“我的愛人”以某種靈性,她已木同於一般的血肉凡胎,而如精靈,瞬間進入我的感受,又瞬間消失,第三節主要表現我的愛人隱約飄忽,只可神遇,難以長留,最後又收復到那個核心意象:“就象水底的火焰/不容易遇見”。
一般來說,一首意象詩都有一個基本或核心意象,如《抒情曲》中二水底的火焰”。全詩的抒情活動從這一基本生髮開來,在意與象兩個層面上展開其邏輯結構。詩人先用“水底的火焰”表現我的愛人快樂善良的品質,接著轉入她與我的價值關係,如風過手指留不住,水底火焰般難以求得。在基本意象“水底火焰”中,蘊含了全詩的抒情意義,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抒情曲》是首愛情詩,但又很難說這是詩人寫給某位具體情人的。該詩從虛處著筆,“不容易找到’、“不容易遇見”更透露出這位愛人只存在於理想中,表現理想中愛人的美德與我“求之不得”的心情,是這首詩的主題。基本意象規劃了主題的範圍,邏輯結構組織派生的意象,創造了一個統一的抒情世界。《抒情曲》雖算不上龐德的代表作,但也是他一篇較為成功的作品。詩中既有意象派主張的簡明凝練的意象,又有較為傳統的比喻方法,而且詩中反覆的句式‘我的愛人’,時時令人聯想到彭斯的詩《我的愛人象一朵紅紅的玫瑰》。在龐德那充滿‘先鋒”氣息的作品間,這一首可算是較為傳統的了,然而,它卻為我們展示了這位開創性的大詩人的另一面。
作者簡介
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國現代著名詩人,意象派詩歌的創立者之一。生於愛達荷州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遷居巴黎。二次大戰期間他公開支持法西斯主義,戰爭結束後,他被美軍逮捕,押回本土等候受審。後因醫生證明他精神失常,再加上海明威和弗羅斯特等名人的奔走說項,他只被關入一家精神病院。1958年,龐德結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監禁,重返義大利居住,直至去世。主要作品有《面具》(1909)、《反擊》(1912)、《獻祭》(1916)、《休·西爾文·毛伯萊》(1920)和《詩章》(1917-195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