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為讀者介紹了許多在實踐中很實用、有助於辦事成功的行為方案,深入淺出、簡單易行,把難事變得容易,使成功成為可能,會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的陽光燦爛。
把難事辦簡單的六種途徑
途徑一:把人情世故看簡單
一個人要立足於社會,就得有一雙洞察人情世故的火眼金睛。只有充分地了解並掌握其中的奧秘才能交對朋友做對事,同時也會讓複雜的事情變得明朗、簡單起來。
途徑二:把做人辦事的道理想簡單
看人時總把別人看得比自己高明,因此能謙虛、謹慎地做事。一旦把這個道理想明白,就會發現原來做人辦事就是如此簡單。
途徑三:把不好說的話說簡單
掌握好說話的尺度和分寸,根據不同的對象把話說到位,才能達到圓滿辦事的目的。
途徑四:把僵死的規則用簡單
規則畢竟是死的,一個人一旦過於拘泥於規則,其創造性便會被扼殺,要想活得精彩、活出靈氣,就要學會把僵死的規則用活、用簡單。
途徑五:把成事的策略謀簡單
結果是檢驗事情成敗的唯一標準,所以,辦事情必須講策略和方法。這個策略和方法越是簡單、有效,就越有殺傷力。
途徑六:讓棘手的事情變簡單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不論你是能人還是庸人、聰明人還是愚笨的人、管理者還是打工者,只有當你得到別人的幫助並幫助別人的時候,一切才會簡單起來。
編輯推薦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勵的今天,想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要會辦事。那怎么樣才能把自己想辦的難事辦好呢?本書為你帶來辦難事的致勝秘訣,那就是:把人情世故看簡單;把做人辦事的道理想簡單;把不好說的話說簡單;把僵死的規則用簡單;把成事的策略謀簡單;讓棘手的事情簡單。只要學會了這幾點,你辦事的能力一定能夠更上一層樓。
目錄
第一章 洞察世事:把人情世故看簡單
一 方圓有度,適應人情世故
1 做人不可一味傲慢
2 學會退讓三分
3 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
4 學會低調做人
二 學會修練內功
1 戰勝自卑的心理
2 努力培養自身的親和力
3 努力結識各行各業的人
三 掌握待人處世的技巧
1 通曉人情世故
2 學會了解對方性格
3 學會洞悉對方的意圖和心理
四 學會以情動人
1 學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2 牢記別記的名字
3 保持聯繫
第二章 誠實本分:把做人辦事的道理想簡單
1 難得糊塗
2 培養開朗的性格
3 笑臉是人的“秘密武器”
4 讓自己擁有快樂人生
二 做人要學會“左右逢源”
1 不要刻意賣弄“口才”
2 用“場面話”來“武裝自己”
3 好馬照吃“回頭草”
三 辦事需要有城府
1 大智若愚好做事
2 隨機應變靈活辦事
3 善於扮“惡”保護自己
四 辦事要講技巧
1 抓住對方弱點加以利用
2 辦事不能太愛面子
3 人緣大於事緣
書摘
書摘
1.做人不可—味傲慢
大千世界,眾生百態。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驕傲而自負,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對人常常表現出冷漠而盛氣凌人的表情,行為上喜歡獨來獨往,不愛理睬別人。這樣的人看起來似乎很“瀟灑”。其實,他們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或完全輕視、忽略人情世故,他們常常遭到別人的反感和疏遠,其結果往往是處處碰壁而寸步難行。
人們常常注意到的所謂清高、孤傲與怠慢,其實是一種自私心理,通常這三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它們相互作用的結果往往使你孤陋寡聞,而其中危害人最深的則是傲慢。
傲慢是粗俗。它譁眾取寵、盛氣凌人,往往擺出“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俗態。
傲慢是無知。它庸俗淺薄、狹隘偏見,表現出夜郎自大的心態,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結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風雅,其實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矯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負。它會使人覺得難於接近,只得敬而遠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常常導致事業的失敗。
中國的傳統文化素來鄙視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來說,才學豐富見多識廣的人就會越謙虛;文化越低,氣量越小的人就會越傲慢。被奉為千古宗師的孔子說過這樣意思的話: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謙遜的態度會使人感到親切,傲慢的態度會使人感到難堪。
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里會一會。楊萬里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來。名士見到楊萬里後開口就說: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楊萬里則不慌不忙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只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原來楊萬里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面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後悔自己為人不該太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兩點:一是認識自己,二是平等待人。防止傲慢首先要認識自己。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么自以為有知識而清高,要么自以為有本事而自大,要么自以為有錢財而不可一世,要么自以為有權勢而壓人。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還有能人在前頭。人貴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業者,都是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從不傲慢的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其晚年的文學造詣可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