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是指比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對不注重內容的對聯。如各種諧趣聯、技巧聯等。這類對聯的內容,要么是突顯某種風格的獨特性(諧趣聯),要么是相對不太重要(技巧聯),從而顯得別具一格。從這個意義上,可將其作為單獨的一大種類。
分類
1、疊字疊字又名迭字、迭詞、重言等,是指將兩個音節相同的詞或詞素重疊起來使用,以表達不同的語氣程度和感情色彩。迭字之間,不可以斷句。用疊字法作楹聯,可以生動地表現楹聯的意境,語音上和諧悅耳,節奏明朗,韻律協調,具有個情達意的形象性,因而可以增強楹聯的藝術魅力,獲得特定的表達效果。在楹聯創作中,疊字法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幾乎隨處可見。疊字聯將同一個字接連疊用,其勢似穿珠成串,在節奏上可產生明顯的音律效果。
如:風風雨雨,暖暖寒寒,處處尋尋覓覓。
鶯鶯燕燕,花花葉葉,卿卿暮暮朝朝;
這是蘇州網師園的一副疊字楹聯,上聯化用李清照詞《聲聲慢》,使聯語獨具特色。全聯從縱和橫的角度描寫了該園山重水複、鳥語花香的美景和遊客流連忘返、戀人們卿卿我我的境況。該聯讀來聲韻鏗鏘,語句含義豐富深長,為遊人增添了無限情趣。
將聯語之意寓歷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處的詞語以表達聯語的思想內容的作聯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國悠久的歷史發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書籍中的軼事、趣聞、寓言,傳說人物或有出處的詩句、文章等,都可以當作典故運用,因此,用典法在聯語製作中運用的比較廣泛。
如:鐵板銅琵,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郭沫若在當代文人中是制聯較多的,其突出特點之一就是喜歡用典。上聯是郭老為濟南辛棄疾祠的題聯,其中“鐵板銅琵”、“美芹”、“悲黍”等,分別出自俞文豹《吹劍續錄》、《列子·楊朱》、《詩經·王風》之中典故,通過用典和描寫,評述了辛棄疾詞章的豪放和藝術成就的高超,讚揚了辛棄疾愛國之心至死不變的豪情壯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強化作用。
為了加強楹聯的語氣,以突出聯意,加深聯語的深度和廣度,把所要敘述的事物表達的更加形象生動,將同樣一個或幾個字、詞、句子在楹聯中間隔地運用或者重複地運用,使之既緊相連結而意義又不盡相同的一種作聯方法,稱之為反覆法。反覆法作的楹聯,有時是聯意的反覆,有時是用字的反覆,但決不是重複。
如:在新城,演新戲,歡迎新同志,迎接新勝利;
除舊貌,破舊習,打倒舊軍閥,摧毀舊世界。
據《井岡山的武裝割據——革命歷史資料叢書之二》所載,這是1928年12月11日,紅五軍到達寧岡縣新城,在歡慶紅四軍和紅五軍會師的萬人大會上,講台兩側貼的楹聯。這副楹聯上聯反覆用了四個“新”字,使歡迎新戰友的氣氛更加熱烈;下聯反覆用了四個“舊”字,表達了紅軍戰士摧毀舊世界的堅強決心。
無情聯是巧妙聯中最有趣味性,最能體現“對”這一特點的一類對聯。其特點是上、下聯中相應最小的詞素貼得很近,對得很工,但是詞義各異,相去甚遠,簡直對不起來。一般對聯講究上下聯內容相關,無情對偏偏不相關。它有兩個標準,一是類別要互不相干,二是內容上要離題千里。
如:庭前花始放;
閣下李先生。
上聯是院中花開的景象,下聯則是人文稱呼,句意相去甚遠。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上下聯的每一個字都對得異常工穩。“庭”與“閣”為宮室小類工對,“前”與“下”同為方位詞,“花”與“李”同屬植物類,“始”與“先”同為副詞作狀語,“放”與“生”則是動詞相對。字字工對卻意遠千里,這正是無情對的妙處。
兩兼即指在一副對聯中一個字可與前後的字同時組詞,在讀時可讀成兩種組合句式,兩種效果。
如:孟光軋姘頭,梁鴻志短;
宋江吃敗仗,吳用威消。
據說此聯為著名畫家吳湖帆諷刺漢奸梁鴻志、吳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鴻的妻子,《後漢書·逸民傳》記載:梁鴻每歸,妻子孟光為其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說的是夫妻相敬相愛的故事。吳用是梁山宋江的軍師,足智多謀,計謀迭出。上聯“梁鴻”、“梁鴻志”均為人名,下聯“吳用”、“吳用威”也均為人名。名套名,以亂讀者視覺。作者將梁鴻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諷梁鴻志,下聯亦然。作者撰聯之時乃抗戰勝利,外寇投降、漢奸失寵之時,以此聯喻之,大快人心。
在同一聯語中,既用疊字又用反覆的制聯方法稱為復疊法。用復疊法寫作的楹聯往往能兼有復字法和疊字法的藝術效果。
如:軍閥跑,國防跑,富紳跑,跑跑跑,看著跑垮刮民黨;
工人來,農民來,士兵來,來來來,共同來建蘇維埃。
這副楹聯相傳是一個私塾先生所寫。聯語通過“跑”字和“來”字間隔出現和重疊運用,對革命形勢的發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將楹聯的創作主題不作正面描寫,而是藉助其它事物從側面或反面去顯示的一種作聯方法稱為襯托法,或映襯法。被襯托的對象稱為主體,做襯的事物稱襯體。運用這種方法創作的楹聯,主題含蓄,耐人尋味。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兩種方法。
正襯的目的是使被襯托的主題在形象上更加鮮明,多用於風景名勝點(以景襯景)和紀念、哀輓死者(以人襯人或以物襯人)。
如:為國家,死為人民,耿耿忠心照日月;
功同山嶽,德同湖海,洋洋正氣結豐碑。
這是一副悼念周總理的輓聯。全聯用“日月”、“山嶽”、“湖海”等來映襯總理之豐功偉績,形象之高大,聯語錯落有致,當稱佳對。
反襯即用相反的事物,從反面襯托主題。如下聯:
如: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
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
此聯為清代鄂比贈曹雪芹聯,全聯巧用反義詞相對,旨在使讀者明了褒貶之意,同時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對曹的讚頌。
頂真,又叫頂針、聯珠、鏈式結構等。頂真法是將前一句或前一節奏的尾字,作為後一句或後一節奏的首字,使兩個音節或句子首尾相連,前後承接,產生上遞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種制聯方法。用頂真法創製的聯語,要做到語句遞接緊湊、生動明快方為佳聯。頂真與疊字形式相仿但本質卻不同,頂真可以是一個單字,也可以是一個複詞或詞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複使用。
如:壽祿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傑年豐,豐衣足食,食的珍餚美味,位列三台,台享榮華富貴,貴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順也;
晦氣如東海,海真大,大貪鬼,鬼面獸心,心術不端,端是財痞雜種,終必一死,死無下葬墓地,地伏餓狼,狼撕其身,身敗名裂哉!
相傳這副楹聯的上聯是個好吹牛拍馬的富家子弟給一個大富翁送的壽聯。做壽之日無人能對下聯,喜得富翁眉開眼笑。一個窮秀才見了上聯,即對出下聯,叫一小孩送上,氣得富翁七竅生煙,壽席不歡而散。這副楹聯的上下聯都是採用頂真法創製的,聯語象一條環環相扣的鏈子,上聯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聯卻把富翁罵得狗血噴頭,死有餘辜,令人拍手稱快。
照應,又稱接應,即在製作對聯時後面的文字與前面的文字形成呼應的關係。它可分為明暗兩種:明接是文字關係,暗接為邏輯關係。我國古典小說中的大段駢文插入描寫,多用明接,即將原來語句(或詞)照樣錄出,並加以引申。
如:鵲噪鴉啼,並立枝頭談福禍;
燕來雁往,相逢路上話春秋。
喜鵲是吉祥物,聞之有“福”,烏鴉在民間是不祥之物,人們以為聞其啼則有“禍”,燕子南來,適春之時,大雁南飛,當秋之令。其暗接技巧,十分高超。
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借代》中說:“所說事物縱然同其他事物沒有類似點,假使中間還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時,作者也可借那關係事物的名稱,來代替所說的事物。”在楹聯創作中,為了簡明扼要地說明一個事物,也常採用借代手法,即不直接說出事物的原體,而借用另外一種與其有可換關係的名稱。借代與本體有可換關係,借體可以代表本體。
如:千古此詩王,流寓遍襄陽煙水,蜀道雲山,故國有思,常感秋風懷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祗隴右詞臣,鹹陽節度,京華在望,每因淚雨憶長安。
這是一副表示對詩聖杜甫思念之情的楹聯,其中以“隴右詞臣”指代詩仙李白,以“鹹陽節度”指代對杜甫多有幫助的嚴武。
拆拼法,又稱析字法,是在楹聯創作中,將楹聯中某些漢字的形體分拆或合併,巧妙地製作聯語的一種方法。拆拼聯主要是化形,將字形拆拼,屬於文字離合的方法。用拆拼法製作的聯語,既要保持楹聯原有的對仗特點,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體結構的嚴格約束,因而在製作時有一定難度。但是製得好的拆拼楹聯,能使語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有如用拆拼法所製作的謎語一樣,富於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聯實有畫龍點睛之妙,從而使聯語達到某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拆拼法主要有三種形式。
1.拆字
拆字,即化整為零,就是將一個或數個獨立的漢字折成若干個獨立的漢字,並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如:本非正人,裝作雷公模樣,卻少三分面目;
慣開私卯,會打銀子主意,絕無一點良心。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四川某縣縣官姓柳名儒卿者,欺上瞞下,橫行不法,人稱其為“柳剝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這樣一副拆拼式楹聯送給他。上聯拆隱“儒”字,因為“儒”字可拆為“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裝作雷公模樣,而—卻少三分面目(面去三為而);下聯拆隱“卿”字,“卿”字可拆為“卯、艮”兩部分,“卯”—慣開私卯,“艮”—絕無一點良心(良去點與艮近似)。借對“儒卿”二字的拆析與描劃,貶斥“儒卿”的陰險歹毒,字字句句鞭撻入里。這副楹聯既是一則謎語,也是拆拼聯中的絕妙之作。
2.合字
或稱拼字,即合零為整,就是將兩個或若干個漢字合成一個字,做到內容貫通並將所組合的文字巧妙地組成聯句。
如:日在東,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間配成好人。
此聯最大的特點是自然舒展,不牽強,不做作,字面和現實十分貼切,耐人品味。
3.有拆有合
在析字聯中,有時將拆字與合字用於同一聯中,達到更為巧妙的藝術效果。
如:張長弓,騎奇馬,單戈獨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聯拆拼“張、騎”二字又合併“戰”字,下聯拆拼“嫁、孕”二字又合併“甥”字,分別表現了馳騁疆場和兒女情長的兩種場面,富於趣味性和藝術魅力。也有的聯一時分不清到底屬拼還是拆。
擬聲是對聯的寫作技巧之一,也稱摹聲。它是通過模擬人物、動物、神仙、器物等事物的聲音的手法來取得一種藝術效果。
如:母雞下蛋,谷多谷多隻一個;
小鳥上樹,酒醉酒醉無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雞的叫聲,“酒醉酒醉”是仿小鳥的叫聲。聯語意境含蓄,生活氣息猶濃,讀之情趣盎然。
繪態也稱摹狀。即是描繪人們對客觀事物情狀的感覺的方法。它直觀地臨摹事物的情狀、聲音和色彩等。常運用疊字、雙聲、疊韻或其他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方式多用於諷刺、詼諧聯中。
如: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聖明。
此聯是諷刺清道光年間兩個軍機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們慣於阿諛奉承,凡是皇帝說的話,他倆無不頭。“著!著!著!”“是!是!是!”是對二人奴顏形象的描繪。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狀,形象生動。
為了表達某種特定的意義,以達到某種特定的創作目的和獲得特定的藝術效果,人們在寫作楹聯時,經常把某些特定的字詞,諸如人名、地名、數字、方位以及所寫的事件或中心詞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聯語,這種創作方法稱為鑲嵌法。鑲嵌法是聯語創作中特殊而又常用的一種方法。此法因其精巧,創作難度頗大;因其別具雅趣,深受世人喜愛;因其用處較多,人們願知難而進。古來頗多佳作傳世。
如: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聯以一至十的序數鑲入上聯,以東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聯,把諸葛亮一生的主要功績納入一副楹聯之中,實在高妙。
鑲字,是為了把話說得舒緩和鄭重,故意用幾個無關緊要的字“鑲”到緊要的字中。表面上看,所鑲之字反覆出現,實際上突出的仍是主體字詞。
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上聯見《論語·子罕》,是說孔子沒有四種毛病:毋意(不憑空揣測),毋必(不絕對肯定),毋固(不拘泥固執),毋我(不唯我獨是)。下聯見於《詩經·衛淇》,四個“如”是鑲字。當然,原文的筆法就是這樣的,並非對聯進行了加工。
根據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以人喻物,或者以物喻人,或把甲當作乙來描繪,這種制聯方法稱為比擬法。通常人們將被比擬的對象稱為主體,比擬的部分稱擬體。運用比擬法,可以使楹聯更加生動,意味深長,因此,有人稱它是一種“人物交融”的辭格。比擬法有擬人和擬物兩種。
1.擬人
與文學修辭方法一樣,擬人法也是把沒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當作人來描繪,從而使所描繪的事物人格化,增強感情色彩。
如:楊柳春風懷逸致;
梨花寒食動哀思。
作者把楊柳、春風、梨花、寒食等植物、時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們也如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一樣,對死者寄予無限的哀思。
2.擬物
與擬人法相反,擬物是將人當作物來描繪。擬物的目的較為複雜,有的褒揚,有的諷刺,有的調侃。
如:魚所肉所麻將所,所內者甜,所外者苦;
豬公狗公烏龜公,公理何在,公道何存。
這是郭亮諷舊時代鄉公所聯,作者將橫行不法的鄉公所人員比作豬公、狗公、烏龜公,反映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