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子拳

技子拳

技子拳源於湖南武岡,該拳始創者為明末武狀元鄭維城。以母拳變化多端,招招制敵無表演招式,故以技子拳而得名。該拳有十二路半技子,八大基本技法、八大基本功法和穴位點打、跌打損傷治療秘方等。

歷史淵源:

技子拳始創宗師為明末武狀元鄭維城(1592~1657年),字浮遠,明武岡州龍頭團(今法相岩鄉玉龍村)人。自幼師承少林功夫和瑤族武功,更喜好實戰功夫和硬氣功,常與他人摔跤、拳擊遣興。此人身材魁梧,力大過人,聰明好學。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因鬧蝗災、旱災,河南、山東等地民眾紛紛起事。有首領平師王周堯德起事失敗,其少股部屬潛入湖南武岡,以授拳為生。鄭維城從之習練此功,得其奧秘並精研多種拳派,博採眾長創立了技子拳。鄭從小崇拜愛國民族英雄岳飛,奉岳飛為祖師爺。此拳共有十二路半技子和各種兵器功夫。

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熹宗初行武舉殿試,鄭中武狀元,官至總兵、都督。明亡,鄭棄官為民,回鄉設廠收徒授拳,技子拳自此紮根武岡流傳至今。清代武岡籍武進士鍾和、鍾岳、蔣錫光,對技子拳進行了完善和豐富的整理。清末拳師雷法香精技子拳,對拳法攻防實戰、中醫藥理頗有研究,特別在穴位點打、跌打損傷醫治方面有自己獨特的秘方。此時武岡城鄉習此拳者已逾三萬人,武岡習武之風盛行,技子拳同時也在湖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之地得以流傳。1984年3月國家派專家組成立武岡縣武術挖掘整理小組,挖掘整理出技子拳譜《十二路半技子》。1987年省體委曾派專家組到武岡挖掘整理此拳,此拳也曾被中央電視台等多家主流媒體關注報導。

近代較有名的技子拳師有:宋雲卿、王聘軒、朱富卿、趙雲亮、堯文明、許文生、朱錫隆。雷法香傳宋雲卿、王聘軒;宋雲卿傳朱富卿、趙雲亮、堯文明、許文生;王聘軒、朱富卿傳朱錫隆。出生於農家的湖南省第六屆武協常務委員、武岡市武術協會常務副主席曾令其從小聰穎過人,自幼隨師傅朱富卿刻苦鑽研技子拳,現為技子拳研究會長,技子拳代表性傳承人,技子拳新一代掌門人。

主要特點

一、編排科學、動作緊湊;

二、技法奇特,風格突出;

三、技法全面,實戰性強;

四、形與意合,內外兼修;

五、功技同修,演戰共練。

明末武狀元鄭維城創立技子拳意在強化軍中近兵作戰,徒手格鬥能力,而後流傳於民間漫長歲月中,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博採眾家拳派之精華,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經歷數百年而不絕,並能傳世至今,與其有獨特的風格和實戰價值是分不開的。

技子拳共有十二個套路和八項基習技法,八項基本功法,以及穴位點治法,內功修練法和跌打損傷治療法;還有稱為“化手”、“餵手”的實戰攻防訓練方法稱為“搶手”、“小手”的獨特散手技術以及稱為“扒手”的實戰比賽辦法。以貼身靠打、借力用力、靈活多變、專攻要害著稱於世。同時技子拳要求形與意合,內外兼修,既有外家拳的剛勁,又有內家拳的鬆柔,真正做到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也是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運動方法。

發展方向:

技子拳已於2014年7月入選湖南省邵陽市(市級)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5月入選湖南省(省級)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下一步技子拳的發展方向:挖掘整理、傳承推廣、開發利用對技子拳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整理。做好文字資料和音像資料檔案,儘快出版技子拳教學指導書和教學光碟。二是加大傳承推廣力度,採用技子拳師傅帶徒和技子拳進校園相結合,重點培養和普及推廣相結合的方法,在深度上提高習練水平,在廣度上擴大習練人群;三是將技子拳“搶手”開發利用,規範技子拳“搶手”的實戰攻防技術,制訂技子拳“搶手”的競賽規則。把技子拳“搶手”打造成一項新型的競技運動,進行推廣走向世界。

武岡市技子拳研究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