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嫩莖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肝、脾、腎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用於濕熱痢疾,腹痛里急後重,風濕熱痹,四肢腫痛,瘰癧,疥瘡。
相關配伍
1、治急性腸胃炎,痢疾:扭肚藤15-30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2、治四肢麻痹腫痛(風濕熱並病引起):假素馨適量,與豬蹄煎湯服。
3、治乳瘡:扭肚藤30g,趕狗草6g。水煎服。
4、治鼠癧:白花茶葉、老鼠柏。共燉酒內服,其渣外敷。
5、治流血不止:扭肚藤曬乾研末,密封,適量內服或外用。(2-5方出自《嶺南草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煎水洗、研末撒;或搗敷。
採集加工
7-10月採收,鮮用或曬乾7-10月採收,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扭肚藤又名青藤仔花、白花茶、左扭藤、謝三娘、白金銀花、斷骨草。攀援灌木,高1-7m。小枝圓柱形,疏被短柔毛至密被黃褐色絨毛。葉對生,單葉;,葉柄長2-5mm;葉片紙質,卵形、狹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11cm,寬2-5.5cm,,先端短尖或銳尖,基部圓形、截形或微心形,兩面被短柔毛。聚傘花序密集,通常著生於側枝頂端,有花多朵;苞片線形或卵狀披針形;花梗短,密被黃色或疏被短柔毛;花微香;花萼密被柔毛或近無毛,內面近邊緣處被長柔毛,裂片6-8枚,錐形,長0.5-1cm,邊緣具睫毛;花冠白色,高腳碟狀,花冠管長2-3cm,裂片6-9枚,披針形,長0.8-1.1cm,寬3-5mm,先端銳尖。果長圓形或卵圓形,長1-1.2cm,呈黑色。花期4-12月,果期8月至翌年3月。
生長環境
生於灌木叢、混交林及沙地。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多截成3-5厘米短段,直徑1-4毫米,表面青棕色或淡褐色,粗枝光滑,嫩枝稍帶幼毛,質堅,斷面黃白色,中央有髓或中空。
相關論述
1、《嶺南採藥錄》:“治濕熱腹痛,大便不暢、煎服。煎湯洗。”
2、《嶺南草藥志》:“清利濕熱及消滯。”
3、《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濕。治腸炎、痢疾、消化不良、風濕性關節炎、跌打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