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注音
dǎ qiū fēng音標
ㄉㄚˇ ㄑㄧㄡ ㄈㄥ注釋
來源
關於“打秋風”的出處,歷來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從“吃蹭飯”這個詞的地方口音演化而來,有說源自江浙,又有說源自廣東,沒有定論。至少明清時,它就在小說、戲曲中頻現,贛人湯顯祖、晉人羅貫中、皖人吳敬梓都曾涉筆成趣地用過它。可見,此俗倒是南北皆宜。含義
①謂假借各種名義或關係向人索取財物,或依仗與權勢有某種關係,招搖撞騙,收受財物。意近分肥。明代郎瑛《七修類稿·辯證上·懛子秋風》:“俗以乾人云打秋風,予累思不得其義,偶於友人處見米芾札有此二字,風乃‘豐熟’之‘豐’,然後知二字有理,而來歷亦遠。”明代湯顯祖《牡丹亭·訣謁》:“你說打秋風不好, 茂陵劉郎秋風客,到後來做了皇帝。”阿英《鹽鄉雜信》九:“鹽警打秋風的事情很多很多……想出種種的方法,如做生日之類,向鹽民們弄錢。”從前的地保,也是專門“打秋風”的,上海俗語“地保做生日”,就是“打秋風”的別名,平常人至少須五十歲的整壽,才能發帖子稱慶,惟有地保卻年年做壽,亂髮請柬,藉此斂財。
②“打秋風”,又稱“打秋豐”,亦作“抽豐”之義,謂其地豐稔可往抽分之也,故亦曰“抽分”。抽,取商稅也,後改“抽厘”,即為“厘金”,現在亦有人以“打秋風”為“抽稅者”,殊合古意。
明郎瑛《七修類稿》云:米芾(書畫家,字元章,宋人)札中有“抽豐”字,即世俗秋風之義。可見宋時已有“打秋風”了。
③強分人之有餘,以助己之不足,俗語謂之“打秋風”,上海話叫“敲竹槓”。
出處
“打秋風”,至少是明朝以前的故事。清代翟灝《通俗編·貨財》云:“(明代沈德符所撰)《野獲編》載:都城俗事對偶,以‘打秋風’對‘撞太歲’,蓋俗以自遠乾求,曰‘打秋風’,以依託官府,賺人財物,曰‘撞太歲’也。《暖姝由筆》載:靖江郭令辭謁客詩,有‘秋風切莫過江來’之句。”《儒林外史》第四回:“張世兄屢次來打秋風,甚是可厭。”④從前的“打秋風”,乃秀才的無聊舉動,所謂“秀才人情紙半張”,他送了半張紙給人家,別人就要送他幾兩銀子。當然也有一些是無奈之舉,昔日的一些讀書人,因為家裡貧寒,也往往借“打秋風”之名,找個由頭向親戚朋友借錢。如《中國楹聯集成·湖北卷·陽新分卷》聯云:“業豈有畢時,須知氈破硯穿,難向宮牆窺妙美;豐本無抽理,怎奈囊空金盡,姑援俗例擾親朋。”
來源
關於“打秋風”的出處,歷來有很多說法,有人說是從“吃蹭飯”這個詞的地方口音演化而來,有說源自江浙,又有說源自廣東,沒有定論。至少明清時,它就在小說、戲曲中頻現,贛人湯顯祖、晉人羅貫中、皖人吳敬梓都曾涉筆成趣地用過它。可見,此俗倒是南北皆宜。出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賢僕夫》:“當今北面官人,入則內貴,出則使臣,到所在打風打雨,你何不從之?”明代湯顯祖《牡丹亭·訣謁》:“你說打秋風不好,茂陵劉郎秋風客,到後來做了皇帝。”
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張世兄屢次來打秋風,甚是可厭。”
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九回:“忽見上回打抽豐的劉姥姥和板兒來了。”
阿英《鹽鄉雜信》九:“鹽警打秋風的事情很多很多……想出種種的方法,如做生日之類,向鹽民們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