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概況
解放前,人稱“犬馬三槽”,民眾居住環境惡劣,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全縣經濟、文化最為落後的邊遠鄉,1994年列為全省25個“兩山”鄉鎮之一。總耕地面積8099.41畝,其中:田4453畝,土3646.41畝。鄉境內地形屬喀斯特地形地貌,平均海拔880米,年平均氣溫16.8℃,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團坡村有上、中、下天星橋、董上有棺材洞、天孔橋,打夢河“一線天”景點等有待開發的旅遊景點,團坡村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交通運輸
全鄉僅有一條經王佑鎮至縣城的等外級公路主幹道,2004年團坡電站開發建設後又修通了團坡村至斷杉鎮公路,6個行政村村委會駐地僅能通行農用小四輪車,16個村民小組未通公路,通公路的村組及主幹道由於路況較差,根本無法保證晴雨暢通。
農電
全鄉6個行政村僅有3個村其中的23個村民組570戶農戶實施網改,董上村麥遷組13戶農戶、團坡村播冗組拉惡寨5戶至今未通電,通電但未實施網改有42個村民組1858戶,由於線路長、線損大,導致電壓低、電量不足,存在電燈底下點油燈的狀況。
人畜飲水
全鄉76個村民組中62個村民組1993戶9167人3386頭大牲畜飲水困難,特別是董上村、打永下半村及團坡村和建華村最為困難,靠水池及水窖蓄水解決都無法保障。
文教衛生
全鄉有6個校點4所完小,58名教師,其中只有3所完小有教學樓,全部無教職工宿舍,中心校國中部無教室,教學環境非常落後,導致全鄉的教學水平低下,直接影響“兩基”成果的鞏固提高。在校生1386名,入學率為98.6%,鞏固率為99 %,全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580人,其中大專以上380人,國中文化程度3387人,國小文化程度6033人,文盲235人。
遠程教育工作:
1、 設備:全鄉6個村都有一套,擴展型是中心校有,其它的全是基本型,分別設在各校點,明確專人負責和管理,專人操作。
2、 開展培訓情況:堅持每月進行一次培訓,精心組織農村黨員和民眾進行各種農科普知識的學習,通過遠教來促進農村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006年扶貧項目投資新建了鄉衛生院大樓,現有床位8張,醫務人員有五位,其中三人是正式職工,兩位是民辦醫生,現我縣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之後,鄉衛生院醫務人員嚴重不足,醫療設備幾乎為零,給治病救人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社會經濟
該鄉主要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支柱。鄉黨委、鄉政府竭力從提高科技含量、推廣套用優良品種,提高複種指數入手,“兩雜”良種得以有效推廣,特別是雜交玉米種植得到較大突破,2007年全面完成種植960畝,占計畫的96%;水稻寬窄行栽秧4393畝,占田面積的95%;油菜300畝、雜糧200畝,實現了年糧食作物產量達3402噸的好收成。
農業主要以種養業為主,種植業產品有水稻、玉米、小米、油菜、烤菸,畜牧產品主要有豬、牛、黑山羊、家禽,經濟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2006年人均占有糧328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126元,收入在668元以下的極貧人口916人,668元至924元低收入人口2567人。
養殖業在上級有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該鄉在各村逐步形成小規模飼養豬、牛,但大部分是用於農業生產(主要是大牲畜),所以商品率不高。
經濟產業
黑山羊
黑山羊肌纖維細,硬度小,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膻味極小,營養價值高,蛋白質含量在22.6%以上,脂肪含量低於3%,膽固醇含量低,比豬肉低75%,比牛肉和綿羊肉低6 2%,含人體必需胺基酸15種以上,尤以谷氨酸含量高,達11.03%。具有滋陰壯陽、補虛強體、提高人體免疫力、延年益壽和美容之功效,特別對年老體弱、多病患者有明顯的滋補作用,老幼皆宜。
珍珠雞
珍珠雞外觀似雌孔雀,頭很小,面部淡青紫色,喙強而尖,喙尖端淡黃色,後部紅色,在喙的後下方左右各有一個心狀肉垂。眼部四周無毛,有一圈白色斑紋直延至頸上部。頸細長,披一圈紫藍色針狀羽毛。腳短,小時腳紅色,成年後呈灰黑色。行走迅速。珍珠雞全身羽毛灰色,並有規則的圓形白點,形如珍珠,故有“珍珠雞”之美稱。珍珠雞形體圓矮,沒有雞冠,頭頂部無毛,而有角質化突起,稱之頭盔,尾部羽毛較硬略垂。
珍珠雞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與普通肉雞相比,蛋白質和胺基酸含量高,而脂肪和膽固醇含量很低,是一種具有野味的特禽。
小米核桃
核桃,又稱胡桃、羌桃,與扁桃、腰果、榛子並稱為世界著名的“四大幹果”。既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製糕點、糖果等,不僅味美,而且營養價值很高,被譽為“萬歲子”、“萬壽果”。
名優特產
牛乾巴
每年寒露節令前後,宰壯菜牛,將各部分的肉按照肌肉自然分布的紋路分別割劈割下來,每塊以及2至10千克為宜。肌肉劈割後進行整形加工,即將不整齊的邊緣碎肉切除,然後進行醃製加工。醃製牛乾巴,主要是用鹽巴進行醃製,醃製時,先將劈割整形好的牛肉鋪在通風處涼透,把涼透的牛肉揉搓一二分鐘,使肉回軟撒上食鹽再揉搓,再撒鹽,反覆三四次,醃製好的牛乾巴,用柴火烘炕,直至肉麵乾硬,牛乾巴即可。乾巴便於攜帶、保存,吃時油炸、水煮、火燒無不可,調味甜鹹酸辣皆宜 ,是打引布依兒女最愛的食物之一。
打引佳釀
——小鍋米酒
小鍋米酒的主要原料是稻穀。釀造小鍋酒的過程分兩個階段:一是捂酒飯。將備好的原料糧煮熟,攤開,晾涼,撒上酒麴並攪拌均勻,然後裝入瓦罐或專用的小酒窖內,封蓋發酵。二是烤酒。烤酒器具有大、小鐵鍋各一口,木製酒甑一隻,酒漏一個,引酒管一根,貯酒器一個。以上各項準備工作完成後,加火把水煮沸,使強烈的蒸氣上升,把酒飯內的酒氣蒸出上升到大鍋底部,快速凝聚為酒液,滴落在酒漏里,再順著引酒竹管流到貯酒器內。布依族人家家小鍋酒醇香爽口,清心提神。傳統以自釀自飲為主,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
民族文化
——打引布藝扎染工藝
布依扎染工藝打引布依族土布扎染手工製作工藝主要流傳於打引鄉,基本屬自產自用。土布扎染的浸染過程與楓香染、蠟染基本相同,但印花技藝則自成體系,獨具特色。針和線是土布扎染製作工藝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也是土布扎染區別於其它印染而獨具特色之處。
扎染所用的自紡自織的土布,一般都是用四踏板的織機織成,布匹紋理呈回字形,當地民眾稱為顆粒布。在繪製圖案時,先將土白布平鋪於桌面或石板上,用原子筆或彩色粉筆即興繪出各種圖案。傳統圖案基本為花鳥蟲魚,後來也把漢字、拼音甚至英語融入傳統圖案中。圖案繪製完畢,用白棉線穿針打結,按白布上圖案的脈絡將布對摺,再在摺痕處往內折一小道邊,然後用穿好的針線,沿著摺痕縫扎。縫紮好後,就可以染色了。土布扎染也是用藍靛浸染。其加工方法是將采來的藍葉放入缸中加水泡三天左右撈出。用盆將適量的生石灰加水攪拌溶化後倒入缸中,加自釀米酒一斤攪勻,沉澱後,將水倒出,舀出缸底的靛藍裝入桶中備用。乾靛加水稀釋後,當地民眾還將適量的植物土茯苓的根莖洗淨搗爛放入,可使染料顏色加深。配好的染料放置七、八天后就可用於染布了。浸染前先將布放入清水中浸泡透擰乾多餘的水分折好放在石板或板凳上錘打平整,然後提住布的一頭慢慢放入缸中,用木棒將布壓入缸底,一小時後撈出置於槽狀木板上,木板的一頭傾斜搭在缸沿,布上多餘的水就順著缸沿流入缸中。放置一小時後,再次將布放入缸中浸染,如此反覆多次,兩天后將布撈出用清水洗淨晾乾,再重複前面所說的程式浸染。直到達到所需的顏色,然後用清水反覆漂洗、晾乾。染好的布匹晾乾後,將縫扎的線用剪刀或錐子輕輕拆開,再次清洗,錘打平整晾乾。此時,所繪圖案花紋顯露,其染料的滲透非常自然,圖案色彩明暗的自然過渡,十分美妙,整個工藝製作過程完成。
建築景觀
打引鄉布依族的乾欄式建築,除了屋基和部分樓梯是用石條砌築外(有的也用木樓梯),房架全部是用木料構建而成。外壁是用“騎桐裝橫板,內壁是用寸枋裝平板,俗稱鑲平縫”。大門對開兩扇,立枋緊扣上下落元,有的還雕龍畫鳳。窗欞拼構各種圖案,整棟建築古樸典雅,別具特色。建築的形式有全樓、半邊樓、吊腳樓等,從長度看,有3間、5間、7間、9間等。打引鄉比較密集的兩千多幢輕巧雅致的“乾欄式”民居建築群,構成了獨特的建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