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概念

所有制結構
是指各種不同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會形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係。它所反映的是各種所有制的外部關係。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首先體現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上。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其所有制結構必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經濟制度上的基本特徵。
所有制結構的變革
我國所有制結構的變革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建國初期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這個階段我國生產資料所有製片面追求"一大二公",認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越純越好。
第二階段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五大之前。在這一階段,強調以公有制為主體,其他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第三階段是當十五大召開之後,國家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這一經濟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