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界區心律失常

房室交界區逸搏心律的出現,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顯著地竇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有關,並作為心室停搏的生理保護機制。 房室交界區逸搏或心律屬於被動出現的心律失常,治療應主要針對原發病因(如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房阻滯或房室阻滯),必要時可予以起搏治療。 非陣發性房室交界區心動過速的心律通常規則,QRS波群正常,自主神經系統張力變化可影響心率快慢。

疾病相關知識簡介

正常的心臟傳導系統由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希氏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纖維網等組成,其主要功能為形成和傳導衝動。衝動在竇房結形成後,隨即由結間通道和房間傳導通路傳遞至房室結和左心房。衝動在房室結內傳導速度極為緩慢,抵達希氏束後傳導再度加速,迅速經左右束支傳至浦肯野纖維的傳導速度極為快捷,最終使全部心室肌幾乎同時被激動,完成一次心動周期。
房室結是一扁橢圓形結構,大小約為8mm×4mm×1mm,位於房間隔的右後下部,冠脈靜脈竇前,三尖瓣環的上方。房室結的纖維細小,排列紊亂,交織成網。房室結的血液供應通常來自右冠狀動脈,約占90%,僅有10%的血液由左冠狀動脈供應。
房室結一直被認為是繼竇房結之後心臟最重要的次級起搏點,從房室結髮生的逸搏及各種心律稱為“房室結性逸搏及心律”,我們以往簡稱為“結性逸搏”及“結性心律”。隨著研究的深入和進展,發現產生“結性逸搏”及“結性心律”的興奮灶或起搏點並非局限於“房室結”,而且嚴格的說,真正的房室結區並未證實具有自律性,故產生“結性逸搏”及“結性心律”的起搏點應該包含有其他房室結周圍組織,故套用房室“交界區”的概念來替代傳統“房室結”的概念,與其對應,近年來我們套用“房室交界區心律”來代替傳統的名稱。

發病原因

生理性改變:健康人即可發生房室交界區的心律失常,如交界區早搏等,這種生理性改變通常情況下不會導致明顯的血流動力學異常,對人體無明顯危害。
器質性心臟病:各種器質性心臟病諸如缺血性心肌病、擴張性心肌病也可導致交界區的心律失常,原因是伴隨發生的心肌缺血、炎症、損傷等可導致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異常。
心臟原因以外的疾病:除心臟原因以外,諸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急性腦血管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其他系統的疾患也可引發房室交界區心律失常。
內環境紊亂:鉀、鈉等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平衡紊亂通過影響心肌細胞的自律性、傳導性等均可導致心律失常。
物理化學因素:物理(中暑、點擊等)、化學(農藥、工業毒物等)、生物(蛇毒等)因素均可導致交界區心律失常。
醫源性:醫源性因素也可導致交界區心律失常,如抗心律失常藥物本身存在致心律失常作用,在介入治療日益成熟的今天,介入操作通過刺激心肌、影響血流灌注等亦可促發交界區心律失常。

分類

房室交界區心律失常一般分為房室交界區期前收縮、交界區逸搏與逸搏心律、非陣發性交界區心動過速三種類型。

房室交界區期前收縮

房室交界區期前收縮簡稱交界性期前收縮,衝動起源於房室交界區,可前向和逆向傳導,分別產生提前發生的QRS波群與逆行P波。逆行P波可位於QRS波群之前(PR間期<0.12s)、之中或之後(RP間期<0.20s)。QRS波群形態正常,當發生室內傳導差異時,QRS波群形態可有變化。交界性期前收縮可有心悸、胸悶、噁心等的症狀,心臟聽診的時候早搏第一心音增強,第二心音減弱或消失,其後有一長間歇。通常無需治療,若有器質性心臟病,則應加強病因治療,如控制高血壓、改善冠脈供血和糾正心功能不全等;預後較好。

房室交界區逸搏與心律

房室交界區組織在正常情況下不表現出自律性,稱為潛在起搏點。下列情況時,潛在起搏點可稱為主導起搏點:由於竇房結髮放衝動頻率減慢,低於上述潛在起搏點的固有頻率;由於竇房或房室傳導障礙,竇房結衝動不能下傳,房室交界區潛在起搏點除極產生逸搏。患者有心悸的症狀,嚴重心動過緩時可伴有頭暈、黑蒙的症狀。房室交界區逸搏的頻率通常為40-60次/分。心電圖表現為在長於正常PP間期的間歇後出現一個正常的QRS波群,P波消失,或逆行P波位於QRS波之前或之後,此外,亦可見到未下傳至心室的竇性P波。房室交界區心律指房室交界區性逸搏連續發生形成的節律。心電圖顯示正常下傳的QRS波群,頻率為40-60次/分。可有逆行P波或房室分離。房室交界區逸搏心律的出現,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顯著地竇性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有關,並作為心室停搏的生理保護機制。查體時頸靜脈搏動可出現大的α波,第一心音強度變化不定。房室交界區逸搏或心律屬於被動出現的心律失常,治療應主要針對原發病因(如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房阻滯或房室阻滯),必要時可予以起搏治療。

非陣發性房室交界區心動過速

非陣發性交界性心動過速又稱加速性交界性心動過速,發生機制與房室交界區組織自律性增高或觸發活動有關。最常見的原因是洋地黃中毒,其它如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急性風濕熱或心臟瓣膜手術後,亦可見於正常人。患者有心悸的症狀,偶有胸悶、憋氣、頭暈等症狀。
心動過速起始與終止時心率逐漸變化,有別於陣發性心動過速,故稱為“非陣發性“。臨床上交界性心律和交界性心動過速的區別在於頻率,將慢於70次/分的稱為交界性心律,將快於或等於70次/分而未達到130-140次/分的稱為交界性心動過速。只有當交界性心率(心動過速)的頻率超過正常竇性心率時才能奪獲心室,心電圖上可見干擾性房室脫節。非陣發性房室交界區心動過速的心律通常規則,QRS波群正常,自主神經系統張力變化可影響心率快慢。

治療

治療本病主要針對基本病因。已經使用洋地黃的患者應該立即停藥,不應施行電復律。急性心肌梗死造成的應給及時血運重建,改善心肌缺血,並輔以β受體阻滯劑等。伴發於急性風濕熱時應積極控制活動性風濕性炎症。在病因祛除後本型心律失常通常能夠自行消失,假如患者耐受性良好,僅需密切觀察和治療原發疾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