戽桶
四方形略似斗狀,由四塊木板拼合而成,口徑約100cm,底徑和高分別約60cm,外有八個耳,上四個耳供拖拉用,底有兩根拖泥。 現在農業機械化,平原及大面積農田地區多由收割機取代,但邊遠山區及小面積梯田仍然延用。因其經濟、輕便而深受農民朋友的喜愛。
戽水
戽 水 陳志平 記得小時候大人給我出過一道謎語:“一個金瓜(南瓜)四根藤,兩隻狗子在塘邊。”讓我猜一農事活動,不用說,是戽水。當時家鄉的村莊到處都是池塘小河,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每到農田需要水時,大人們就提著戽桶戽水。 戽水,就是用戽桶把水從低處戽到高處,戽桶的兩邊對稱著各系兩條長長的麻繩,池塘裡面水有多深,這麻繩就放多長。戽水時,倆人相對著在塘邊站好,左右手分別抓戽桶邊的兩條長繩。戽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戽的,假如你沒這功夫,那絕對不要想把水戽起來,即使你將戽桶放到水塘里,你也不會戽起滿桶的水來,且戽水的方向也不會達到你所想要的地方。當你與對面的搭檔雙雙躬下身去,兩隻手捏著的繩子必須控制得恰到好處,使戽桶的前邊成一定的斜度,“唰”的一聲紮下水去。戽桶進滿水的一剎那,靠戽桶沿邊的那條繩必須不失時機地往上提,待戽桶憑慣性升到一定高度時,靠戽桶底邊的那條繩再用力往回一收,戽桶撤回來了,一潑水,水便從低處潑到了高處。
這樣循環往復,兩隻手用力的輕重、緩急和方向幾乎沒有一處是相同的,略一走神,左右兩手的配合就會出現誤差;或如果倆人失去默契,那么水就戽不上來了,有時身體還會失去平衡,甚至跌個踉蹌。熟練的戽水人功夫就不一樣了,一俯身,一後仰,一縈手,一甩肩,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那姿勢優美極了,令人羨慕不已。那嘩啦嘩啦的戽水聲,猶如一首動聽美妙的田園牧歌。此時的戽水人與鬱鬱蔥蔥的稻田,遠處的青山,近處的村舍,組合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田園風光圖。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看村裡的農婦揮動手臂戽水了,每當看到她們輕盈地搖動腰肢,雙手靈活地一擺一擺,那戽桶猛一下扎入水塘里,然後又像條魚一般鑽出水面,並保持一種穩定的向上姿態,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一揚手,在陽光下閃出一片耀眼的銀光,一桶滿滿的水灑向綠油油的稻田時,我都會看呆了,由衷地嘆道:“太美了!”
戽水必定有魚。隨著池塘里的水位不斷下降,隱隱約約地可以看到許多魚在池塘里不安地游來游去、上下跳躍時,戽水人的神經就立刻興奮起來,身上每個細胞都往外冒勁,情不自禁地加快了戽水的速度。當池塘里的水僅剩約兩三寸深的淺水時,各種大大小小的魚都擠在淺水裡緩慢地遊動,有的已經擱淺在淤泥上,有氣無力地擺動著尾巴;有的露著白肚子,一動也不動;也有的潛伏在淤泥中,做最後掙扎。這時,大家就停止了戽水,七手八腳地拿著臉盆、木桶,跳入小腿深的淤泥中捉魚。不一會兒功夫,大家就會將木桶和面盆裝滿了。此時,大家已把所有的疲勞都丟到九霄雲外去了,人人臉上都充溢著激動和成就感······
戽水是很累的,每每一天下來都會渾身酸痛。它也是一種非常落後的農事活動,後來,隨著農村用電的普及和抽水機的出現,戽水這項農事活動也就退出了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