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的經驗之塔的理論
美國視聽教育家戴爾1946年寫了一本書《視聽教學法》,其中提出了“經驗之塔”的理論,對經驗是怎樣得來的,認為經驗有的是直接方式、有的是間接方式得來的。各種經驗,大致可根據他的抽象程度,分為三大類(抽象、觀察和做的經驗)、十個層次。 如下圖:
10個層次
(1)做的層次,包括:直接的有目的的經驗(指直接地與真實事物本身接觸取得的經驗,是通過對真實事物的看、聽、嘗、摸和嗅,即通過直接感知獲得的具體經驗)
設計的經驗(指通過模型、標本等學習間接材料獲得的經驗。模型、標本等是通過人工設計、仿造的事物,都與真實事物的大小和複雜程度有所不同,但在教學上套用比真實事物易於領會)
演戲的經驗(指把一些事情編成戲劇,讓學生在戲中扮演一個角色,使他們在儘可能接近真實的情景中去獲得經驗。參加演戲與看戲不同,演戲可以使人們參與重複的經驗,而看戲是獲得觀察的經驗)
(2)觀察的經驗,包括:
觀摩示範(看別人怎么做,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知道一件事是怎么做的。以後,他可以自己動手去做)
野外旅行(可以看到真實事物的各種景象)
參觀展覽(展覽是供人們看的,使人們通過觀察獲得經驗)
電視和電影(銀屏上的事物是真實事物的替代,通過看電視或看電影,可以獲得一種替代的經驗)
靜態畫面、廣播和錄音(它們可以分別提供聽覺的與視覺的經驗,與電影、電視提供的視聽經驗相比,抽象層次更高一些)
(3)抽象的經驗
視覺符號(主要指圖表、地圖等。它們已看不到事物的實在形態,是一種抽象的代表,如地圖上的曲線代表河流,線條代表鐵路等)
言語符號(包括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的符號。言語符號是一種抽象化了的代表事物或觀念的符號)
解釋: 在“經驗之塔”中,我們看到,學習者開始是在實際經驗中作為一名參與者,然後是作為一名真實事件的觀察者,接著是作為一名間接事物的觀察者(提供一些媒體來呈現這些事件),觀察到的是真實事物的替代者,最後,學習者觀察到的是一個事件的抽象符號。戴爾認為,學生積累了一些具體經驗,並能夠理解真實事物的抽象表現形式,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有效地參加更加抽象的教學活動。
“經驗之塔”理論的基本觀點
1.寶塔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升則越抽象。但不是說任何經驗都必須經過從底層到頂層的階梯,也不是說下一層的經驗比上一層的經驗更有用。化分階層是為了說明各個經驗的具體或抽象的程度。
2.教育教學應從具體經驗下手,逐步升到抽象。有效的學習之路應該充滿具體經驗。教育教學最大的失敗,在於使學生記住許多普通法則和概念時,沒有具體經驗作它們的支柱。
3. 教育教學不能止於具體經驗,而要向抽象和普遍發展,要形成概念。概念可供推理之用,是最經濟的思維工具,他把人們探求真理的智力簡單化、經濟化。
4.在學校中,套用各種教學媒體,可以使學習更為具體,從而導致更好的抽象。
5.位於寶塔中層的視聽媒體,較語言、視覺符號更能為學生提供具體和易於理解的經驗,並能衝破時空的限制,彌補其他直接經驗方式之不足。
其用途
當今,教育技術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恐怕就是對於網路媒體的利用與推廣了,而"經驗之塔"其實已經為我們提供了理論指導。首先,它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網路媒體在教學中的位置,即它所使用的教學層次,我們可以很方便的把新的教學手段加入到"塔"的適當位置上。其次,必須與課程相結合的理論更是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牢記。因為網路的強大威力已經在教學中產生了盲目使用的問題,這是在使用新媒體時所必須要重視的不良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