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依據
(1)與滿足顧客需要和使顧客滿意有關的項目:①將材料、產品和過程的技術規範與產品規範中表達的顧客需要進行對比;②將材料、產品和過程的技術規範與產品規範中表達的顧客需要進行對比;③產品在預定的使用和環境條件下的工作能力;④濫用和誤用;⑤安全性和環境相容性;⑥是否符合法規要求、國家和國際標準以及組織慣例;⑦與有競爭性的設計進行對比;⑧與同類設計進行對比,對企業內外過去發生的問題進行分析,防止問題再次發生。(2)產品規範有關的項目:①可信性、耐用性要求;②允許公差以及與過程能力的比較;③產品接收準則;④安裝性、易裝配性、貯存需要、保管期限和可處置性;⑤良性失效和自我保護特性;⑥外現要求和接收準則;⑦失效模式和影響分析以及故障樹分析;⑧判斷和糾正問題的能力;⑨標籤、注意事項、標識、可追溯性要求和使用說明書;⑩標準件的評審和使用。
(3)與工藝規範有關的項目:①生產符合設計的產品的能力,包括特殊工序要求、機械化、自動化、部件的裝配和安裝;②檢驗、試驗設計的能力,包括特殊檢驗和試驗要求;③材料、零部件和組件的規範,包括已被批准的供方和分承包方及其供應情況;④包裝、搬運貯存和保管要求,特別是與進廠和出廠產品有關的安全因素。
十四要點
1.創造產品與服務改善的恆久目的最高管理層必須從短期目標的迷途中歸返,轉回到長遠建設的正確方向。也就是把改進產品和服務作為恆久的目的,堅持經營,這需要在所有領域加以改革和創新。
2.採納新的哲學
必須絕對不容忍粗劣的原料,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產品和鬆散的服務。
3.停止依靠大批量的檢驗來達到質量標準
檢驗其實是等於準備有次品,檢驗出來已經是太遲,且成本高而效益低。正確的做法,是改良生產過程。
4.廢除“價低者得”的做法
價格本身並無意義,只是相對於質量才有意義。因此,只有管理當局重新界定原則,採購工作才會改變。公司一定要與供應商建立長遠的關係,並減少供應商的數目。採購部門必須採用統計工具來判斷供應商及其產品的質量。
5.不斷地及永不間斷地改進生產及服務系統
在每一活動中,必須降低浪費和提高質量,無論是採購、運輸、工程、方法、維修、銷售、分銷、會計、人事、顧客服務及生產製造。
6.建立現代的崗位培訓方法
培訓必須是有計畫的,且必須是建立於可接受的工作標準上。必須使用統計方法來衡量培訓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現代的督導方法
督導人員必須要讓高層管理知道需要改善的地方。當知道之後,管理當局必須採取行動。
8.驅走恐懼心理所有同事必須有膽量去發問,提出問題,或表達意見。
9.打破部門之間的圍牆
每一部門都不應只顧獨善其身,而需要發揮團隊精神。跨部門的質量圈活動有助於改善設計,服務,質量及成本。
10.取消對員工發出計量化的目標
激發員工提高生產率的指標、口號、圖像、海報都必須廢除。很多配合的改變往往是在一般員工控制範圍之外,因此這些宣傳品只會導致反感。雖然無須為員工訂下可計量的目標,但公司本身卻要有這樣的一個目標:永不間歇地改進。
11.取消工作標準及數量化的定額
定額把焦點放在數量,而非質量。計件工作制更不好,因為它鼓勵製造次品。
12.消除妨礙基員工工作暢順的因素
任何導致員工失去工作尊嚴的因素必須消除,包括不明何為好的工作表現。
13.建立嚴謹的教育及培訓計畫
由於質量和生產力的改善會導致部分工作崗位數目的改變,因此所有員工都要不斷接受訓練及再培訓。一切訓練都應包括基本統計技巧的運用。
14.創造一個每天都推動以上13項的高層管理結構
PDCA循環
戴明博土最早提出了PDCA循環的概念,所以又稱其為“戴明環”。PDCA循環是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式,特別是在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套用。P、D、C、A四個英文字母所代表的意義如下:
①P(Plan)——計畫。包括方針和目標的確定以及活動計畫的制定;②D(DO)——執行。執行就是具體運作,實現計畫中的內容;③C(Check)——檢查。就是要總結執行計畫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確效果,找出問題;④A(Action)——行動(或處理)。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並予以標準化,或制定作業指導書,便於以後工作時遵循;對於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以免重現。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給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PDCA循環
1.周而復始PDCA循環的四個過程不是運行一次就完結,而是周而復始地進行。一個循環結束了,解決了一部分問題,可能還有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再進行下一個PDCA循環,依此類推。
2.大環帶小環
類似行星輪系,一個公司或組織的整體運行體系與其內部各子體系的關係,是大環帶動小環的有機邏輯組合體。
3.階梯式上升PDCA循環不是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的循環,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水平逐步上升的過程。
4.統計的工具
PDCA循環套用了科學的統計觀念和處理方法。作為推動工作、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稱為“四個階段”、“八個步驟”和“七種工具”。四個階段就是P、D、C、A,八個步驟是:
①分析現狀,發現問題;②分析質量問題中各種影響因素;③分析影響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④針對主要原因,採取解決的措施;————為什麼要制定這個措施?————達到什麼目標?————在何處執行?————由誰負責完成?————什麼時間完成?————怎樣執行?⑤執行,按措施計畫的要求去做;⑥檢查,把執行結果與要求達到的目標進行對比;⑦標準化,把成功的經驗總結出來,制定相應的標準;⑧把沒有解決或新出現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中去解決。
通常,七種工具是指在質量管理中廣泛套用的直方圖、控制圖、因果圖、排列圖、相關圖、分層法和統計分析表等。
戴明學說反映了全面質量管理的全面性,說明了質量管理與改善並不是個別部門的事,而是需要由最高管理層領導和推動才可奏效。戴明學說的核心可以概括為:
1.高層管理的決心及參與;2.群策群力的團隊精神;3.通過教育來提高質量意識;4.質量改良的技術訓練;5.制定衡量質量的尺度標準;6.對質量成本的分析及認識;7.不斷改進活動;8.各級員工的參與。
戴明博士有一句頗富哲理的名言:“質量無須驚人之舉。”他平實的見解和驕人的成就之所以受到企業界的重視和尊重,是因為若能有系統地、持久地將這些觀念付諸行動,幾乎可以肯定在全面質量管理上就能夠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