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子高[南京大學天體物理教授]

戴子高[南京大學天體物理教授]
戴子高[南京大學天體物理教授]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戴子高,1964年11月生,1993年於南京大學天文系獲博士學位,1999年晉升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天文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天文學會理事長、973項目天文口第三子項目負責人。 另有清代學者戴望(1837~1873),字子高,德清城區人。

基本信息

簡介

戴子高,南京大學天文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聘任崗位:天體物理。博士生導師。1964年11月生,1983.9-1987.6,國防科技大學物理系,本科生;1987.9-1990.6,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碩士生;1990.9-1993.6,南京大學天文系,博士生;1993.6-1995.5,南京大學物理系,博士後;1995.6-1999.3,南京大學天文系副教授;1999年晉升為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2被教育部聘為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995年起先後訪問香港大學物理系、台灣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天文系、美國內華達大學物理系等。現為中國天文學會副理事長、江蘇省天文學會理事長、天體物理學會會長。

已有119篇SCI論文發表(含Science 2篇,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篇)。1996年"奇異星及其觀測效應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三次訪問香港大學;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作報告或邀請報告。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為理論天體物理和高能天體物理,主要從事中子星、脈衝星、伽瑪射線暴與餘輝等方面的研究,截至2010年底共發表SCI論文119篇(包括Science 2篇、Physical Review Letters 3篇)。主持過多項國家重點和重大基金項目,例如:1998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任國家973項目子課題組長,主持國家創新研究群體基金項目“天體物理中的高能過程”,主持兩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 199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二完成人),2002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2003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2004年獲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10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第一完成人),指導的博士生中有三位(黎卓、吳雪峰、俞雲偉)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研究成果

(1)研究並提出γ暴的相變模型;

(2)首次提出超新星核區從核物質到奇異物質的相變機制;

(3)提出硬X射線暴GRB J1744-28的奇異星模型;

(4)提出γ暴餘輝的緻密介質模型和脈衝星能量注入機制;

(5)首次提出γ暴餘輝的星風模型。

代表作

1. "Is GRO J1744-28 a strange star", K.S.Cheng, Z.G.Dai, D.M.Wei andT.Lu,1998,Science,280, 407

2. "Gamma-ray bursts and their afterglows from rotating strange stars and neutron stars", Z. G. Dai and T. Lu, 1998,Phys. Rev. Lett., 81, 4301

3. "The Afterglow of GRB 990123 and a Dense Medium", Z. G. Dai and T. Lu, 1999, ApJ Lett., 519, L155

相關新聞

中美科學家提出宇宙X射線耀變新機制理論

2006-3-7

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2月24日美國《科學》雜誌發表了以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戴子高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四位中美科學家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他們在題為《合併後毫秒脈衝星的X射線耀變》的論文中首次提出了來自宇宙伽馬射線暴的X射線耀變新機制,成功地解釋了這一研究領域所有的觀測現象。該理論克服了傳統的緻密雙星合併模型在解釋觀測現象時遇到的困難,並預言了與傳統模型不同的引力波輻射強度和中微子輻射強度,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這一宇宙伽馬射線暴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是由南京大學天文系天體物理專業教授戴子高、王祥玉博士,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吳雪峰博士和美國內華達大學教授張冰合作完成的。

據介紹,伽馬射線暴是來自宇宙深處的持續時間很短的爆發現象,它在短短几十秒甚至還不到的時間裡釋放的能量比太陽在一生中放出的總能量還要大。在觀測上,根據持續時間的長短伽馬暴分為短暴(短於2秒)和長暴(長於2秒)。近十年來,長暴的起源和餘輝的發現分別在1997年、1999年和2003年三次入選《科學》雜誌的“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2005年,由於“雨燕”(Swift)等高能衛星的觀測,短暴的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觀測表明短暴起源於緻密雙星的合併,這一研究進展去年又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然而,在兩個短暴中觀測到的X射線耀變對這一緻密雙星合併模型提出了挑戰,這是因為X射線耀變至少在暴後100秒中才能被觀測到,而傳統的緻密雙星合併模型都有一個共同的圖像:一個恆星級的黑洞正在吞併一個高溫的物質盤,這個圖像的特徵能量釋放時標還不到1秒鐘。

戴子高等摒棄了傳統的緻密雙星合併模型,基於許多證據,提出雙中子星合併後不是產生黑洞,而是形成一個大質量的高速轉動的中子星。中子星的核區和殼層之間不同的轉動將內部磁場不斷地纏繞成環形磁場,並使之快速增強。該環形磁場浮到中子星的表面上,可能因為重聯而釋放能量,形成X射線耀變。根據新機制描繪的這一新圖像不僅解釋了X射線耀變的能量、時標,而且提出在一個短暴中會出現多個X射線耀變的現象,成功地解釋了所有的觀測特徵。

南京大學天文系戴子高教授進入全世界近十年在伽瑪暴領域發表論文最多的前20名作者之列

2009-6-1

近日,湯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團旗下的《科學觀察》網站回顧了1999年至2009年天體物理領域伽瑪射線暴(簡稱伽瑪暴)研究情況,統計了全世界近10年在伽瑪暴領域發表論文最多的前20位作者,我校天文系長江學者戴子高教授以發表94篇論文位列第15名。《科學觀察》同時統計了全世界近10年在伽瑪暴領域發表論文最多的研究單位,南京大學以發表148篇論文位列第13名。這一權威統計結果表明我校天文系已在國際上伽瑪暴的研究領域占有了重要地位。

伽瑪暴是來自宇宙空間的一種短時間的伽瑪射線爆發現象,伽瑪暴的研究一直是天體物理中最熱門的領域之一。南京大學的伽瑪暴研究課題組最早由陸埮院士創建。隨著1997年伽瑪暴餘輝的發現,研究小組迎來了伽瑪暴研究的黃金時代。小組成員戴子高、陸埮、黃永鋒和王祥玉在伽瑪暴能源機制和餘輝物理等基本問題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首次提出伽瑪暴周圍環境的星風和緻密介質模型,提出伽瑪暴能源的相變機制,提出了伽瑪暴餘輝動力學演化的統一模型,首次研究了中心脈衝星對餘輝的物理效應等。這些研究成果獲200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年陸埮院士調至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後,南大天文系戴子高、黃永鋒和王祥玉繼續從事伽瑪暴的研究,在伽瑪暴一些基本問題上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例如戴子高等人於2004年開闢了伽瑪暴宇宙學這一新的研究方向,即用伽瑪暴來研究宇宙的膨脹和暗能量的性質,該工作掀起了伽瑪暴宇宙學的研究高潮;2006年戴子高、王祥玉等人在《Science》雜誌上發表report文章提出了伽瑪暴X射線耀變的新機制,被《Sky & Telescope》雜誌作了專門的報導;黃永鋒等人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失敗的伽瑪射線暴概念和深度非相對論階段餘輝的概念;王祥玉對伽瑪暴的高能光子和甚高能宇宙線的輻射進行了系列研究,並提出了低光度伽瑪暴的瞬時輻射的新機制。這些研究工作都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好評。

根據《科學觀察》網的統計,南京大學近十年在伽瑪暴領域發表的論文共被引用一千九百多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