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夢

我的大學夢

該書共由85篇獨立文章組成,分為5輯。第一輯共5篇,作者是“文革”前的大學生和“文革”中的工農兵大學生;第二輯共22篇,作者是“文革”後第一屆大學生,即77級大學生;第三輯共28篇,作者是77級以後的正規院校畢業的大學生;第四輯共25篇,作者是參加全國自學考試和成人高考並獲得專科或本科文憑的大學生;第五輯共5篇,作者是在軍營圓夢的大學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2004年5月18日,泰安日報高級編輯王克煜當選山東省十大自學者標兵,並代表全省幾十萬自學考生在山東省實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20周年紀念大會發言《我的大學夢》,之後被多家報刊網站轉載。

作品原文

我的大學夢泰安日報總編室王克煜(簡介)王克煜,男,1967年4月10日生,中共黨員,1985年7月畢業於肥城師範,1989年10月取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科證,1991年12月取得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證,現任泰安日報社總編室副主任。從事新聞工作18年來,在自學之路上一直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累計編輯出版6370餘萬字,撰寫發表文章1200餘篇(部)900萬字,獲各種獎109件,出版著作4部。1996年被破格評為主任編輯;2002年評為高級編輯;1998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評為"泰安市跨世紀優秀青年科技幹部";1999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泰安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自學啟蒙我的大學夢做了很久,做得很深沉,也很執著。記得上國小前就已開始期盼著有朝一日走進大學校園。雖然那時正處文革時期,自己還只是一個孩童,但總覺得這個夢五顏六色,色彩斑斕,令人嚮往。1982年9月,也就是國家恢復高考的第6個年頭,剛滿15歲的我以優異成績考進一家師範學校。學校的鄰居們為我高興,向我當教師的父母祝賀:"你家出了個大學生。"我也頗感光榮,還真有點沾沾自喜。當時,我所在的公社2000多名畢業生,僅考上6人。我高高興興地跨入師範校門。入校後,才知自己是班裡為數不多的應屆畢業生中年齡最小的。良好的家教和多年養成的學習習慣,不容許我懈怠,我更加勤奮,每天上完課就一頭扎進圖書館,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真是如饑似渴。我重點攻讀國外的名著,特別是19世紀30年代的歐美作品,因為上師範前,中國古今名著我已基本讀過一遍。就在念完3年師範畢業的時候,我的國中同學,有的考入清華、北大,有的進入山大、山經等地方名校,他們興高采烈地向我告別時,我才清醒地認識到,我僅僅是箇中專生,離名牌大學還差很遠。但幸運的是,由於我在校期間,發表文章比較多,被分配到泰安日報社當記者。報社雖然是家文化單位,當時有學歷的卻是鳳毛麟角,少得可憐。這並沒有滿足我那跳動的心,我要圓我的大學夢。1985年春,我考上曲師中文函授,可報社因人手少,不讓參加。1987年秋,我考上中央黨校政治專業函授,由於時間不容許,又被迫中途停止。我苦苦地尋覓著,執著地追求著。如能找到一種既不耽誤工作,又能上大學的方式該多好啊!1987年12月,在朋友的引薦下,走進市自學考試辦公室,在那裡我了解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一所沒有院牆的大學,她沒有教師,也沒有教材,更沒有學制限制,全部靠自己擠時間自學完成學業,不過每門課程都要通過國家級考試。雖然學習難度很大,但是文憑含金量高,時間很自由,幾乎一點也不影響工作,是我心中一座理想的大學。當時,我很興奮,慶幸找到一種好的學習路子。在一種說不出的興奮下,除了工作時間,我都努力讀書,讀書成了生活的唯一樂趣。第一次考試,我就報考了《寫作》、《現代文學史》、《教育學》3門課程,3個月的時間,真是夜以繼日,就像高考一樣緊張,滿以為考高分的《現代文學史》只得了58分,還好,《寫作》得了70分,《教育學》得了74分。初試牛刀,戰果並不輝煌,卻鼓舞了鬥志,我決心矢志不移地在自學之路上走下去。自學道路異常艱難崎嶇,它不僅僅考察你的學業,而且對你的各種才能進行檢驗。你必須事先按國家考試計畫,擬定好自己的計畫,哪門啥時考,必須合格,哪門是公共課每年考一次,哪門是選修課,不合格下次再選其他課。那時,自學考試沒有專門教材,一般指定一些名牌大學的經典教材,許多教材根本買不到,多數是托同事朋友四處借的。光找教材一項,就忙煞人。有一次,我按照計畫報了《訓詁學》,可找遍泰安、濟南的書店也沒有買到,在泰安各大學的圖書館也沒有借到。離考試僅有2個月,還沒有找到書,放棄考試就打亂了計畫。我當時那個懊悔,真是有力無處使,發誓不論報什麼課,先買到書再說。最後,是市自考辦的教師給我在濟南借了一本,因對方也考,我只好整書複印,上下冊1000多頁,光複印費就花了200多元,用去兩個月的工資,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為終於得到了指定的教材,不然戰士手中沒槍怎么打仗。我挑燈夜戰,每天幾乎到凌晨,四周的時間,我通讀了一遍,又複習了重點,僥倖考了62分。又衝破了一次障礙,渡過了一次難關,拿到寶貴的2學分。時間是寶貴的,浪費自己的時間就等於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就是圖財害命。在自學初期,我就深刻領會了它的含義。工作和學習的矛盾是造成時間緊張的主要原因,可是魚和熊掌,我想兼得,而且必須兼得。當時,我乾記者,任務繁重,除了參加市裡的一些會議,每月都拿出一半的時間深入農村和企業,以便準確了解掌握基層真實情況。我每次下鄉,總是大包小包帶著書籍,白天採訪,夜晚點燈苦讀。一年夏天,下午2點考《中國革命史》,由於頭一天有採訪任務,晚上又急著趕稿子,熬了個通宵,上午才翻了一下書。午飯後就合了合眼,沒想到這一睡就是一個多小時,我睜開眼時,已經2點多了,連臉都沒洗,慌忙騎腳踏車趕往考場。到了考場,已近2點半,監考老師說:"再晚3分鐘,就不讓你進了,怎么這樣粗心,連考試時間都忘了!"我點著頭,來不及解釋,趕緊坐到位子上開始答卷。從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噩夢不斷,總是夢到考試開始了,我還沒有趕到考場,夢中驚醒,冷汗淋淋。我睡眠少、易醒的習慣就是這時候形成的。天道酬勤。1989年12月,我順利取得自學考試專科畢業證,工作上也取得了優異成績。我在百米礦井下采寫的《段大嫂夸老段》獲全國煤炭系統好新聞一等獎,至今仍然是泰安日報社惟一獲得的全國性一等獎。這期間,因為工作突出,在中央及省級報刊電台發表文章多,連年被評為泰安市新聞工作先進個人,還連續多年被大眾日報社、山東省廣播電台評為優秀通訊員。夢想成真大學的確是學子的搖籃,而社會卻有許許多多的誘惑,吸引著你,稍有懶惰或厭煩,它就會讓你消沉,喪失意志。年輕的愛因斯坦作公務員時列出一個奇妙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Y代表休息,Z代表沉默。受此啟發,我頂住外界的干擾,加緊了本科階段的學業。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禪山記》讓我學會沉默,學會思考。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更是令人佩服。讀書學習只有這樣做,才能活學活用。1990年7月10日,沿黃九省商品交流會在泰安舉行。數萬名代表紛紜而至,給歡快的泰山增添了幾分熱鬧。我應邀前去採訪。漫步大街,穿越小巷,走進大廈,逛遍展館。我感覺人們沒有被席捲全國的市場疲軟嚇倒,爭相打出各式各樣的廣告條幅,創造商機。山風吹來,萬幅飄動,大有欲滿山城之勢。我忽然想起"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古諺,於是反其意而用之,在全國率先提出"酒好也怕巷子深"的論斷,引起與會人員強烈共鳴,並以此為題發表了通訊,全國多家報紙電台發表或引用。《中國機械報》一位高級編輯給這篇文章下了評語:"妙!《酒好也怕巷子深》實為一篇佳作。文章看似平淡無奇,只是篇語言流暢、文筆瀟灑的訪問記,實則提示了一個大主題--酒好也怕巷子深!這種提法實屬罕見。作者把國內市場疲軟的現實,高度凝練成一句話,況且敢於把傳統俗語'好酒也怕巷子深'反其意而用之,並大膽用作標題。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是分不開的,足見作者的新聞思維如此敏銳而強烈!"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改革開放大潮影響,新聞界掀起報告文學狂飆熱,一大批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些作品站在時代潮頭,敏銳地反映時代脈搏的跳動,真實地記錄時代風雲的變幻,勾勒出改革大潮奔騰前進的壯闊畫卷。我被這些作品震憾了、打動了,也投入創作的洪流。我生活在泰山腳下,和"泰山人"打了幾十年的交道,深深感覺到:泰山人,是一個非常可愛、可敬的群體,他們有寫不完的詩篇,畫不完的畫卷,譜不完的樂章。我作為一個黨報記者,要用文學手段真實生動地描寫"泰山人"的工作生活,展現他們的精神風貌,平時喜愛文學的我,終於找到一種新聞和文學相結合的創作途徑。1990年4月底,就在我剛考完本科階段前兩門課程時,光明日報社給我打來電話說,我寫的一篇通訊題材很好,準備派個老記者王昭傑來和我一起深入採訪,搞一篇長篇通訊。我剛考完試,渾身很輕鬆,滿口答應下來。1989年秋天,中華中醫學學會在京召開"中醫中藥可以治癒癌症"中外新聞發布會,寧陽縣60多歲的老中醫李健三的病例成了大會主要例證。李健三身患絕症近20年,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發明了一種叫毛白楊血製劑的抗癌藥物,成功治癒了2例骨癌和多例其他癌症,被聘為中華振興中醫學會顧問。我得到這個訊息後,迅速采寫一篇6000多字的通訊《向死神挑戰》,在國內率先報導了李健三中醫中藥治癒骨癌的訊息。這篇通訊立即引起國內外廣泛的關注,國內幾家報刊電台爭相發表,還被美國雜誌轉載,結果招來數十萬患者。光明日報的同志就是看了這篇稿件後,才決定專門派記者前來採訪。那時交通很不方便,到縣裡去的公車很少。我在火車站接到王昭傑同志,簡單吃了點東西,又坐火車到磁窯,然後轉乘公車到寧陽縣城。縣衛生局的趙局長熱情接待了我們,並安排人給我們介紹情況。王昭傑是60年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畢業生,作風深入,治學嚴謹,讓我學到不少東西。上午聽領導介紹,下午與本人座談,今天深入到農村,明天進入工廠,與患者交談……沒想到,這一去就呆了一個月,光記錄本就用了三四個,可以說充分占有了材料。這時,我已熱血沸騰,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已站在我面前。我一口氣寫出了3萬多字的報告文學。之後,進入漫長的審稿修改過程,省衛生廳、國家衛生部、中華中醫學會……最後根據本人和各級意見六易其稿,我的第一篇報告文學終於出爐了,最後定名《跋涉者之路》。從此,我一發不可收,進入報告文學創作時期:從囚徒到英模的張憲寬、歷盡坎坷的王心釵、百折不撓的李田祚、公而忘私的趙廣河、奮力改革的趙緒森,壯烈犧牲的王振忠……我謳歌美好善良,鞭韃邪惡醜陋,挖掘人物的思想蘊含,寫出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這無疑給我的學業增加了負擔,可我沒有放鬆學習,《莎士比亞研究》竟取得了98分的好成績。"我們的生活都不容易,但那有什麼關係?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有多么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居里夫人的這句名言時時在我耳邊響起。當我向著名女作家謝冰心陳述自己的寫作過程後,年逾90高齡的老人欣然為我題寫書名,著名文學評論家宋遂良在看到我的書稿時,也揮筆撰寫序言。寂靜的夜晚,月光如水,人們已進入甜蜜的夢鄉,我卻仍在挑燈苦讀……1991年12月,我終於夢想成真,取得了自考委和山師大頒發給我的燙金本科文憑。與此同時,我的第一部28萬字的報告文學集《泰山之光》正式出版。1992年、1993年《泰山之光》先後獲中國成人寫作學會一等獎、第二屆泰山杯文學創作二等獎。走向成熟孔子不是說"三人行必有吾師"嗎?一位偉人也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雖然取得了本科文憑,但我認為,學歷並不代表水平,只有繼續加強學習,才能不斷豐富自己,也才能更好地工作。參加自學考試四五年,我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由於長年上夜班,白天成了我讀書的整塊時間。無論多晚下夜班,我每天早晨7點左右堅持徒步登山,1個小時行走近10公里,剩下的時間全是讀書、思考、寫東西。登山增強了體質,讀書豐富了頭腦。當今,許多人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串門、飲酒消磨時光。但我卻不這樣,儘可能騰出更多時間做學問。這個時期,我一方面研究各種各樣的報紙版面,都給予評價,並參加了幾個全國性的研討班,撰寫了《讓版面說話》、《利用版面語言形成黨報風格》等一系列論文,並陸續在全國性報刊上發表,有的獲中國地市報優秀論文一等獎;一方面進行版面改革實踐,充分利用線條、花框、字型、底紋等,衝擊式排列組合,展示版面評價新聞、吸引讀者、展示個性的三大功能。組織版面安排稿件,絕不隨心所欲地拼湊,像老和尚的百袖衣,而是根據內容,給他們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逐漸形成簡潔明快、剛勁有力而又圖文並茂、賞心悅目的風格,在短短几年的時間,泰安日報要聞版先後獲山東省報紙版面一等獎、中國地市報紙版面一等獎,躍居全省各類報紙前列,並得到全省乃至全國同行的高度評價,許多讀者也來信稱讚。原市委書記王建功同志每天必看泰安日報,並在一期要聞版評語中寫道:"這期頭版不錯,整體布局很好,新聞選得也好。《六次黨代會預備通知》發得好,短小精悍,又加了短評,很醒目;《我市普降雨雪》是喜事,加了花框,發得突出;《肥城縣委宣傳部一次性評選各種先進,僅用半天時間》,這條訊息對全市年終評選有指導意義……"多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也多次打電話表揚泰安日報要聞版辦得好。1995年,泰安日報被評為華東六省一市最受民眾喜愛的黨報,在北京展出。1996年春天,在研究各家報紙版面時,我發現報紙存在一個通病:報紙訊息的主導地位日漸削弱。客觀上,許多報紙忙於擴版增刊,忽視加強新聞隊伍訊息的寫作,於是乎大塊文章紛紛粉墨登場。主觀上,我們的記者通訊員存在片面認識,認為短訊息不過癮,不足以體現自己的水平,訊息寫成通訊,少者上千,長者逾萬。於是我又撰寫了《報紙訊息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報紙訊息的三不足和三改進》、《主攻訊息》等一系列論文,闡述報紙訊息存在沒有風格、缺乏美感、無理論色彩的弊端,指出了把訊息擺在主陣地、讓訊息寫作多元化、產生轟動效益的努力方面。《新聞出版報》、《中國報刊月報》、《黨報研究》、《中國地市報人》相繼發表我的論文,有的還加了編輯點評。其中一篇論文被國家大型權威文摘刊物《新華文摘》(96年6月)轉載,一篇論文獲山東省優秀論文一等獎,一篇論文獲社科成果獎。這一年被破格評為主任編輯。1998年10月,朱鎔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時,送給《焦點訪談》欄目四句話:"輿論監督,民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強調"輿論監督非常重要"。輿論監督歷來是地方黨報的弱項,如果藉此東風,開展起泰安日報的輿論監督工作真是可喜可賀。經過與領導商量研究,決定在一版顯著位置開辦《監督哨》專欄。我們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與紀檢、防疫、技監、工商、文化等10餘個部門座談,研究如何搞好監督問題。我們提高稿費待遇,制定了保密制度。規定所有來稿,由總編輯簽發,對內外保密,直到發表,避免各種各樣的阻力,不致使批評稿中途流產。截至目前已收到來稿600餘篇,幾乎全部發表,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影響,起到弘揚正氣,鞭笞邪惡的作用,得到市領導和民眾的充分肯定與好評。2001年泰安日報《監督哨》獲山東省新聞名專欄。早在1991年初,我買回一本自考教材《中國文體比較學》,翻閱一遍,感觸頗大。回想國內引起充飭版面的言之無物的通訊,和國外耳目清新的人物專欄,於是產生了研究新聞比較學的想法。新聞本身就是從國外引進來,走了一百多年,發展到現在。我廣泛蒐集國內外資料,一種文體一種文體的比較,研究其形式的異同,本質的區別……1997年寫成16萬字的《新聞比較學》,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出版。我又將課題導向定為報紙新聞寫作學,在新聞比較學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年的縱深研究,2000年9月近30萬字的《報紙新聞寫作學》初稿完成。我開始請高校及新聞單位的一些專家教授審閱,又根據他們的觀點多次修改,於2002年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邵華澤先生親自題寫書名,齊白石嫡孫齊可來欣然為本書創作封面國畫。時至今日,我累計編輯出版6370餘萬字,撰寫發表文章1200餘篇(部)900餘萬字,獲各種獎109件,出版著作4部。也正是因為我發表論文著作多,社科成果突出,1998年被授予"泰安市跨世紀優秀青年科技幹部",1999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評為"泰安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回想我18年的自學之路,有荊棘,也有鮮花,有汗水,也有收穫。如果我走的這條路算成功的話,這應歸功於國家自學考試制度,是她指導我披荊折棘,辛勤耕耘;是她教我在社會這個大課堂上,如何努力,如何應對,以致少走彎路,儘快走向成功。山東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著作權所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