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繪畫在一片熱帶叢林中展開,畫面中心是一個站立的中年人正在採摘野果,有著暗示亞當採摘智慧之果之意。他的右邊,前景中坐著三位正熱烈交談著的女子,女子旁邊是個熟睡的兒;遠處是兩個穿長袍的母女相互攙扶著向遠方走去。他左邊的前景里,分別是小女孩、青年婦女和老婦三人,她們神態各異,各自獨立成像也許象徵著人一生中三個不同階段;遠處有一尊神秘而古怪的神像,神像兩邊是一大一小正在祈禱的兩個婦女。地面上還畫著具有象徵意味的小貓、黑山羊、鳥和蜥蝸等動物。整個畫面完全是穩定的藍色和綠色,鮮艷的橙色、黃色裸體突顯在幽暗的風景前面,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感。
創作背景
高更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年輕時當過水手,週遊過世界許多地方。後來從事證券交易工作,取得了極大成功,娶妻生子過著幸福的生活,並在這時期開始進行繪畫創作和收藏活動。但他日益厭倦文明世界的欺騙和狡詐,想回到人類淳樸、自然的幼年狀態中去。為此,他放棄了擁有的一切,兩度到太平洋南部的塔希提島進行藝術創作和定居。在島上,他的生活貧困潦倒,又患上了嚴重的疾病,當聽到自己最愛的小女兒死亡的噩耗時,他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服毒自殺,想徹底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自殺未遂。這次事件後,他又投入到了空前高漲的藝術創作中,1897年,高更懷著悲痛完成了《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藝術鑑賞
主題
這幅畫是畫家對人生的總結,也代表著他最後的徹悟。放逐自己的高更,帶著現代文明人的烙印,只能在精神層面去追逐自己心靈中的人類樂園,但他要承受更多的文明人無法解脫的迷茫、憂傷、困惑和焦慮。他把這種種複雜的感情凝聚在具有象徵意義的繪畫形式之中,把人類原始的記憶,真實的現在以及遙遠的未來都濃縮在畫面上。把“認識自己”這一人類的千古哲學命題,通過自己的畫筆作了一次象徵意義上的解答,也讓自己的靈魂得到解脫和升華。
繪畫技巧
從繪畫技巧上看,這幅畫以平塗為主的造型手法使畫面更加簡潔而莊重,抽象化的背景襯托出了人物形象,使它富有東方的裝飾性與浪漫色彩,同時具有壁畫的風格。
色彩
在色彩上高更更喜歡使用紅色與橘紅色、藍色與綠色、紫色與暗褐色,使得畫作在色調上比起他的早期作品顯得更加斑駁絢麗,如夢如幻,而在構圖上也變得更為直接而大膽,反映出畫家的狂放不羈。
背景
背景中是塔希提特有的山巒、熱帶雨林和海洋,它們如同來自遠古的血脈,縱橫交錯,貫穿在歷史的長河裡。高更採用的人物形象都來自島嶼上的土著居民,他剛到這裡便對他們印象深刻,他們無論男女全都自然地赤裸身體,從不會感到羞澀或者禁忌,映著熱帶的陽光,露出橙黃髮亮的膚色。透過女孩子們神秘的眼神,人們或許會和高更一樣,感覺到那久已消逝的往昔。為了讓每一部分的含義明亮、清晰,高更簡化了形體,他採用單純的輪廓和近於平塗的艷麗色塊,營造出神秘、奇異的氛圍。
名家點評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羅勝京《中外美術名作欣賞=ARTWORK》:此畫是高更把多年來對塔希提島的印象與夢中的幻想相結合之作,是一幅不加修飾的純淨的幻象之作。
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馬延岳《外國美術史》:畫中風景部分呈現出穩定的藍色和委羅內塞式的綠色,風景前面突現著橙黃色的裸體人物,樹木、花草、果實等植物皆象徵著時間的弋逝和“無法理解我們的來去之謎”。畫面的裝飾性處理手法與色彩完整統一,共同營造一種輝煌深沉的氣氛。這是畫家多年來在塔希提感受到的原始而質樸的生活印象及人生哲學的綜合體現。
歷史傳承
這幅畫1898年被畫家在塔希提島送給了喬治·達尼埃·德·蒙弗雷德,後來經過多次轉手,最終於1936年為紐約的哈瑞曼畫廊得到,當年即以8萬美元的價格轉給波士頓美術館,成為該館新的鎮館之寶並一直流傳至今。
重要展覽
2015年2月8日,保羅·高更回顧展在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ndation Beyeler)開幕,此次借來的展品一個亮點是《我們來自哪裡?我們是誰?我們要去那裡》,這件作品由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借出,是非常稀有的舉動。
作者簡介
保羅·高更(1848~1903),法國畫壇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產生重要影響的藝術革新者,與凡·高、塞尚同為後印象派三巨頭。出生於巴黎,母親有秘魯人血統。他強調大膽的線條和裝飾性的色彩,作品追求原始性,帶有很強烈的象徵意義。代表作有《兩個塔西提女人》、《拿水果的女人》、《我們朝拜瑪麗亞》、《芳香的土地》以及《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