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樂生天

《我不樂生天》是唐代詩僧王梵志創作的一首禪詩。詩寫禪宗隨性適意的生活,旨在闡明禪是平常的,在生活細節里,都有平常心的妙用;在生活的自然平淡中,感受到寧靜與愉悅,才是真正的禪。

作品原文

我不樂生天,亦不愛福田,

飢來一缽飯,困來展腳眠。

愚人以為笑,智者謂之然。

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

作品評析

王梵志是位很有悟性,很善於獨立思考的僧人。對於釋教中一些義理,他常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而在詩中以奇兀警拔的語句出之。他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得官何須喜,失職何須憂。照面不用鏡,布施不用財。”這乍讀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人人都會大搖其頭,可是細加咀嚼之後,讀者又會覺得其所語精闢,極富哲理。這首詩也有這個特點。

先看頭兩句。這裡所說的兩個“不”就很奇特。釋教中人,誰都“樂生天”和“愛福田”。出家修行難道正是為的這事。但細思之,讀者又會覺得他這樣說才真正合乎釋教義佛理。修行是好事,而如果過於把注意力集中於“生天”、“得福”,這動機就有些不純,這就是功利主義的表現,這樣修行就沒有什麼意義。 再看三、四句,這也真有點不像話。飢來用飯,困即就眠,這不能叫修行。修行不提“戒、定、慧”,這就是懶散者的行為。可細審之,讀者又會覺得這話自有其深意在。《慧海禪師傳》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問禪師:“你有很高的道行,還用不用功修行呢?”禪師說:“用功。”那人又問:“怎樣用功呢?”禪師說:“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那人聽了不禁充滿疑惑說:“一般人也都是這樣的,那豈不是都同你一樣用功修行呢?”禪師說:“不同。”那人問:“有什麼不同呢?”禪師說:“一般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釋教認為人生活在世上都很苦惱,禪師說的就是在平常生活里解脫煩惱而持平常心的道理。餓了吃,困了睡,看似容易做時難。五、六句說,愚人以為他這樣說是可笑的,智者卻說這是對的。而作者自己的看法在最後兩句里,他說:“這不是愚與智的問題,更不是什麼玄而又玄的東西,一分愚智便離開禪了。禪是平常的,親切的,它存在於日常瑣事之中,講修行就得如此。”用《壇經·自性真佛解脫頌》來說就是:“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佛外覓佛,去覓總是大痴人。”

作者簡介

王梵志

(590—660)唐代詩人。衛州黎陽(今河南濬縣)人。《桂苑叢談》和《太平廣記》卷八十二《王梵志》都說他生於隋代,為黎陽城東人王德祖從枯樹中發現收養的,“七歲能語”,“作詩諷人,甚有義旨”。敦煌寫本《王道祭楊筠文》又說他是“通玄學士”。約可考知他的創作活動主要在初唐。王梵志的詩歌以說理為主,重視懲惡勸善的社會功能。某些詩篇具有諷刺世態人情的積極意義。詩的風格淺顯平易而時帶詼趣,往往寓生活哲理於嘲戲諧謔之中,寄嘻笑怒罵於瑣事常談之內,開創了以俗語俚詞入詩的通俗詩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