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我11歲的兒子不屬於早熟的孩子。但是前幾天發生的一件事,使我意識到,有些敏感問題是該讓兒子理解了。
那是一個夏天的晚上,放學回家的兒子進門就發布新聞:“媽媽,今天我們班一個女生病了,身上全是血”。我一愣,隨後就明白了:“那一定是女孩子的初潮。”“是嗎?”我沒敢表現出太多的關切,儘管我非常關心兒子對此的反映。
“真的。”兒子並沒有意識到我的反應,繼續滔滔不絕地講:“老師叫她回答問題,她一站起來,哇,白褲子上全都是血。老師趕緊把她叫出去了,讓她回家去看醫生,您說,這病夠厲害的吧。”
“嗯,應該是由家長處理。”我故意輕描淡寫的回答。心理卻在猶豫。看來,老師對這個問題,出於各種考慮是採用了含糊其辭的處理辦法。兒子這個年齡,快該進入青春期了。那么,兒子也應該面對兩性的話題了。我知道兒子有心理衛生課,但我也知道很多學校都是在臨近畢業時,分別給男女生上課,才會提到男女不同的生理特徵。我曾經採訪過中小學生青春自護營的活動,知道面對孩子的成長,迴避兩性問題是不可能的,但我很想找一個適宜的時機。
機會很快就來了。有一天一家三口去商店,服裝櫃檯上掛出的胸罩,引起了兒子的注意。兒子誇張地說:“哇!好無聊,什麼都往外掛。”我故意說:這有什麼?一件內衣而已。兒子又低聲問我:“媽媽,是女生都戴這個嗎?”我一想,這倒是個合適的機會。便拉兒子在店堂內的椅子上坐下說,因為女生和男生的生理狀況不同。
“我知道,兒子兩手在胸前一擺。您這兒就鼓鼓的。哎,我再問一下,為什麼我小的時候,您這兒就有奶呀?”
這個嘛,這也是一種生理現象。一個女生做了媽媽,她自己的生理機能會發生一些變化,就有了奶,用來餵寶寶。
那么我們班的女生,將來也生寶寶也有奶嗎?
我笑了。“對,那可是需要好多年的,要等她們變成大人。”
“我們同學的媽媽說,女生髮育早,男生髮育晚。什麼是發育?”
這是一個挺大的概念,簡單說就是心理、生理的發展吧。要成為大人,你的身體骨骼還得長,你的知識還得增加。
兒子仰起臉來望著我,有點扭泥地說:“媽媽我還想問一個問題,電視上老說的護舒寶,是給你們女生乾什麼用的?”
我笑了,知道兒子一定被這個問題困惑了好久。因為他曾在衛生間裡見到了我忘了收起的一包衛生棉。當時面對他好奇的提問,我只是簡單地說:是媽媽用的,就把那包東西一收了事。現在應該把這個問題講清楚,讓孩子認識到男生女生不同的生理現象是正常的。
我輕聲告訴兒子,護舒寶是衛生棉的品牌。衛生棉是女生專用的一種衛生紙。女生長到一定的年齡會有月紅,女生月紅期間需要衛生棉。
月紅是不是流血?兒子搶著問。
我點點頭,是。
那為什麼會流血?
我說具體的原因現在媽媽也說不清。但這種流血只是正常的一種生理現象,就像男生長到一定年齡,就會有突出的喉舌一樣,不影響身體健康。具體的知識你們將來在生理課上會學到。
噢。兒子竟猶未盡,忽然又想到一個關乎自己形象的問題:“那男生關心女生的事,是不是會讓別人笑話?”
我肯定地說:“我覺得不會。你們開設生理課不就是為學習生理知識嗎?再換句話說,假如一個男醫生只了解男生的生理特點,那他怎么給女病人治病?”
看著兒子純淨的目光,我在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他對自己的身體或者生理現象越來越關注,開始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自己與異性的不同。我覺得只要做家長的,不神神秘秘、遮遮掩掩就能使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坦然面對生理和性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全國婦聯研究所理論室主任肖揚說:
這對母子的談話說明了適時開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受營養與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成熟期提前已成為世界性趨勢。少男少女的生理變化和來自外界、媒體的刺激,使他們對性產生了好奇、困惑甚至衝動。他們渴望了解更多的性知識,他們內心的困惑需要得到科學的解答。但事實正如這篇短文所描述的,儘管這位母親是一位開朗而負責的家長,但她仍不能作出令孩子滿意的回答,而學校的課程都是幫助學生認識身外的世界,幾乎沒有一門課程能幫助他們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內心的變化。在小男孩心中隱藏已久的問題,也恰恰說明學校的生理課程不能適時地滿足學生的知識需求。
青春期是青少年步入社會、進入成人期的必經階段,家長和老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提前做好準備。例如,對快要來月經的女孩事先在她的書包里裝好衛生棉,就會避免文章開頭的一幕,而這一經歷可能會使那個女孩一生都認為月經是骯髒、令人厭惡、見不得人的“倒霉”事兒,從而難以正視自己生理的變化。因此,幫助青少年健康快樂地度過青春期,是我們每一位成年人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