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溫邛高速王泗、新場出口距新場古鎮4.5公里, 新場古鎮始建於東漢時期, 興起於明朝嘉靖年間,西與邛崍接壤,南連王泗鎮,北通出江鎮、花水灣和西嶺雪山,是茶馬古道上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有著豐富多彩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2008年12月23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
古鎮有西嶺雪山豐富而充足的出江河水經頭堰河、二堰河、三堰河穿鎮而過,將新場古鎮環繞。08年開始打造古鎮的時候,我們又在主要街道上全部引入了活水,將來時機成熟時,走在新場古鎮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聽到渙渙的流水聲,這就是新場古鎮被稱為“天府水鄉”的原因。 稱新場為“最後的川西壩子”是因為新場古鎮是四川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古鎮。古鎮擁有古街道七條,分別為下正街、上正街、太平正街、太平街、太平橫街、香市街、河壩街;還有六條巷子,分別為水巷子、張翼廟巷、謝家巷、貓市巷、桶市巷、上字型檔巷,布局二縱二橫井字型,現存古建築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房屋大都為清、民國時期建築。大院落、樓閣較多,青磚青瓦、木樓木柱,雕樑畫棟、栩栩如生,封火牆群古韻古色,如李氏舊宅、福臨社、集股客棧、黃鸛樓、廣東會館、天主教堂、福音堂等,還有劉成勛故居、璧山寺。
從新場古鎮四個字,我們就會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古鎮,那么這個古鎮最大的特色用四個字來形容就在於它的“亦古亦新”。古,是指新場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它始建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新場,位於山區、丘陵和平壩的交融地帶,古稱思安寨,因其東距成都,西鄰邛崍,南有水路通新津,北可達西嶺雪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的關口要地和客商雲集的商貿重鎮。數百年來,這裡的木材、煤炭、茶葉、大米和雜糧等物資的吞吐量極為壯觀,素有“五大市場”之稱,是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的重鎮之一。直到現在,新場仍然保留著傳統的趕集習俗,每逢2、4、7、10,附近山區的農民和百姓都會挑著籮筐、背著背簍來這裡趕集,所以也有人稱新場是一場“南方絲綢之路上千年不散的集市”。
清朝光緒年間,雲南學政張錫榮拜靄出江鎮伍嵩生(字肇齡,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乃光緒皇帝蒙師),經新場古鎮(舊稱清源市),被清源市的自然風光及繁華景象深深打動而寫詩讚美:“花外斜陽晚,雲峰暗幾層。人聲三里市,春夜一街燈。竹屋容高枕,桃源夢武陵。床頭三尺劍,氣欲作龍騰。” 文人陳鳳鳴用了一副對聯描述當時的清源市:清氣接霧山,霞蔚雲蒸,人文煥發;源頭來出水,地傑人靈,明哲挺生。
歷史
新場古鎮始建於東漢時期,始稱清源。直至宋明時為思安鄉地。場鎮興旺於明朝嘉靖年間,始稱扇子場(又稱半邊街)。清乾隆起為西義鄉地。後由於戰亂,場鎮凋敝,直至清朝康熙公元1661-1721年後,飽經戰亂後的四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囿於一隅的扇子街,遠不適應市場日益繁榮的需要,遂在沿出阝江而下的三里許、水打廟附近開闊的地帶,以原有清源市零貨攤、歇客店為基礎,興置市場,街道店鋪逐步建成;再加上外省客商和遷移的同鄉戶,集資修建湖廣館、廣東館、陝西館、江西館等會館;相繼基督教傳教士,也來此修建天主堂和福音堂;寺廟建築有壁山寺、財神廟、張爺廟、玉皇廟、馬王廟。即此便構成一條正街和河壩場等七條街巷的完整集鎮。遠近商賈陸續雲集,沿街商店、攤販林立,茶業商號已達數十餘家。木材、煤炭、茶葉、大米和雜糧等五大市場的吞吐量極為壯觀,新場地區素有“五大市場”之稱,老百姓俗稱“母豬場”。人們稱這一新建的市場叫“新場”,後又更名為清源市。數百年來,新場鎮就是客商雲集、商貿興旺的場鎮,是大邑縣的一個重要集鎮,是邛大兩縣山區農副產品的重要集散地,素有“一新(場),二唐(場),三灌口(場)”之說。大邑縣誌載,清朝光緒年間,雲南學政張錫榮拜靄出阝江鎮伍嵩生(字肇齡,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乃光緒皇帝蒙師),他夜宿清源市頭堰客棧,被清源市的自然風光及繁榮景象深深打動,連夜寫詩讚美清源市:花外斜陽晚,雲峰暗幾層。人聲三里市,春夜一街燈。竹屋容高枕,桃源夢武陵。床頭三盡劍,氣欲作龍騰。
民國初期推行區團制,改西鄉甲為西三區。清源市隸屬於四川省建昌道大邑縣西三區,區治不變。民國十五年,將區政職稱改為團總。清源市亦改置為團總,隸屬不變,其團總治,設於今新場鄉中心學校址。民國二十九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復令整編保甲,廢聯保置鄉。清源市正式命名為清源鄉、鄉設鄉公所。民國三十二年,四川省大邑縣縣長吳國義,報稱“當前清源之匪患既誅”,“有當除舊布新”,命清源鄉改為新新場,亦稱新新鄉,沿用至新中國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沿用“新新鄉”之名。1958年10月,新場鎮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還屬新新鄉,同時成立清源人民公社。1968年11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稱新場公社。同時新場鎮革命領導小組成立,隸屬公社革命委員會。1985年9月,新場鄉建制撤銷,其行政區域併入新場鎮。
民間娛樂活動
1、玩友:即川劇坐唱,又叫“擺圍鼓”。玩友的清唱劇目短小精悍,民眾喜聞樂見折子戲。它一般都在茶館清唱,俗稱“板凳戲”。只能聽聲,無動作表演。也在逢年過節或廟會及神士人家的子弟完婚“花夜”時,被邀請去“擺圍鼓,鬧花夜”。建國前,新場街上十字口邵德三開設茶館,賣夜堂時,常組織“玩友”活動,吸引不少人到此參加活動,藉此招來更多茶客,增加營利收入。
2、聖諭:建國前,新場在春節、春分或廟會期間,在村落院壩,街道廟堂或茶館,設台宣講“聖諭”(即講書前須講康熙皇帝治理國家的六條諭言,叫做“聖諭”)。用一張方桌和幾條板凳,打成講台,台上放著一面是“聖諭”,一面是“格言”字樣的黑色金字小木牌。一人站在凳上,以說書形式向民眾宣講忠、孝、節、義和因果報應之 類的封建迷信故事,特別是婦女最好聽。
3、行會戲:新場每年逢七月初六日是壁山娘娘走娘家,由三仙觀接回壁山廟的盛大廟會。會期中新場街上“十大行”商業,派會金請戲班(即川劇班子),在壁山廟演戲(又稱壩壩會)。劇目內容豐富多彩,非常熱鬧。
4、平台會和陰差會:新場每年七月初六這一天是盛大的壁山廟會期。要舉辦“平台會”。即由許多青少年化妝,穿上古裝,扮成一台台形象生動的劇中人物,站在有抬竿的方桌上,由四人抬著沿街遊行;陰差會是由人裝扮成奇形怪狀的花臉,穿著紅綠衣服列隊遊行以示娛樂。
5、鬧元宵:每年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鬧元宵”就是在這一晚上燃放花炮、焰火。新場常見的焰火花炮有焰火斗和焰火傘、盤子花、天地炮等,把這類焰火點燃後,有的拖著一長串火花,升入夜空,有的竄入地面爆炸。特別使人逗樂的是,一個紙做的小猴,手執一個火炮,把引線點燃後,在一個蜂包式東西里,噼里啪啦向四面八方發出五光十色的小花炮來,頓時天空地下五彩繽紛,這是人們最喜愛的“猴子奪蜂包”。是日夜晚,花炮燒獅子,獅燈為了躲避花炮便激烈地舞動起來。花炮燃燒越猛。獅燈舞動的更激烈。這天晚上,人們就這樣歡天喜地地度過了美好的元宵節日之夜。
6、請神:每逢春節,鄉村中人們喜氣洋洋,開展一年一度“請神” 的娛樂活動,“耙耙神”就是其中的一種。作法是:一人手持竹耙,頭手伏在面前的條凳上,凳的一邊放一鐵鍾,邊敲邊念:“耙耙神、耙耙神,正月請你正月靈,二月請你韓湘子,三月請你呂洞賓,請的出是真神,請不出是假神”。另由一人將事先收集來的掛墳錢慢慢燒起來,大約過了一、二十分鐘,只見那個扮“耙耙神”的人,下肢顫抖起來,於是請神者大喊:“耙耙神出啦,耙耙神出啦”;“耙耙神”手執竹耙一個勁地向人扑打……於是人們追逐喜鬧,逗趣取樂。此外還有請“七姑娘”、“桌子神”、“張道神”等等,請的方式大同小異,目的是遊戲取樂,哪有什麼“真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