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道
猶成佛。謂領會佛道而得證正果。《後漢書·襄楷傳》:“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篇》:“菩提樹,出摩伽陀國,在摩訶菩提寺,蓋釋迦如來成道時樹,一名思惟樹。”自我阻礙成道
使人遠離該至高意識狀態的是自我,對假我的認同。個體心是自我或者說孤立感意識的所在地,它製造有限的個體性,後者助長二元.時間,和變化等幻相又同時被這些幻相所滋養。所以,要認識大我的本來面目,意識必須擺脫個體心的限制。也就是說,個體心必須消失,意識必須保留。有限心是自我牢牢地紮下根的土,這個自我通過它所陷入的眾多假象來延續愚昧。自我阻撓著靈魂中潛在的無限知識的顯現;它是在成道的路上最難對付的障礙。自我的頑固堅持貫穿於靈魂的旅程,使找回大我成為不可能。因愛或苦行而可能變弱的自我也同樣難以根除。它堅持到底.雖然它隨著靈魂的靈性進步而變得松垮,它一直堅持到最後階段,即意識內化的第七層面。
世間的目標
成道的幸福是整個造物界的目標。來自於成道的真正幸福,值得宇宙間的一切肉體和精神痛苦。那時一切的痛苦就好像從未有過。成道的幸福自有具足,常新不敗,無限無量,不可言喻。正是為了這種幸福宇宙才誕生出來。世間一切眾生的目的,即創世的目標,乃是實現成道。靈魂首先經歷進化,在造物界中相繼採用石頭、金屬、植物、蟲、魚、鳥、獸形體,直到在人體(形體進化的終點)中達到全意識,然後在轉世期間經歷無數人世生活,之後在內化期間穿越意識的內層面。一旦穿越內層面,靈魂便實現意識的真實原始身份即神。
意識的層面
在靈性道路上有六個站台,第七個是終點站,即目的地。每一個中途站都是以獨自的方式對目的地的某種預測。把人與神分開的面紗由錯誤的想像所構成,這個面紗有很多層。每揭去一層幻想面紗都無疑是朝著光明和真理邁進一步,這並不等於同實在合一。它僅僅意味著放棄更多的錯誤想像,來獲取較少的錯誤想像。前進中的每一個明確階段都代表著一種意識狀態,從一種意識狀態到另一種意識狀態的進步,與穿越內層面同時進行,故必須經歷六個中間層面和它們的意識狀態,才能達到第七層面,即旅途的終點的最終實現。如果行道者升入第七層面,他就會體驗到終極的融入,這叫做“法那-費拉”,即自我在神里最終消亡。行道者因這種融入而失去孤立存在,並永遠地與神結合。他現在同神為一併體驗到自己就是神。第七層面的法那-費拉是靈性道路的終點和一切追求與努力的目標。它是自覺神性所特有的隉未卡帕狀態。它是唯一真正的覺醒,行道者現在已抵達想像之浩淼海洋的彼岸,他認識到這個最終真理才是唯一的真理,道路上的所有其它階段都完全是虛幻。他已經抵達終極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一個人有可能獨立地取得前五個成就,在第五層面上實際揭去面紗,則通常要靠至師的指引之恩典才能完成。然而,從第六層面的幻相跳躍到第七層面的實在,它是不可能靠自身努力來完成的,它完全依賴於完人或至師的直接點觸。
第七層面境界
至師恩典的絕對必要在第六與第七層面之間有一個無底的深淵(一個深度不可測量的深淵,一個寬度不可測量的鴻溝),沒有一個行者能靠自身的努力跨過去。第六層面的行者絕對需要神聖的幫助,也就是已成道的至師的恩典,才能進入第七實在層面。該恩典是人一個人成為無限的神聖幫助。
該幫助來自於已成為無限的人——在知識上無限,在智慧上無限。當這種神聖恩典降臨時,行者離開第六覺照(Illumination)層面,進入第七大知層面,VidnyanBhumika。
在第七個層面,第七個天堂和第七個深淵是同一個。這個層面是唯一的實在層面,成道的層面,Sat-Chit-Ananda,知識無限,能力無限,喜悅無限。這是成道靈魂的永恆存在。
當賽古魯使用這個無限知識時,它是以無限智慧的形式。
涅槃與羽化
在至師的恩典降臨之後,行者經過兩個無限狀態:涅槃與羽化(消逝與超越)。第一個神聖狀態,涅槃,屬於無限真空——真無,它永遠不可認識或想像。在這個神聖的涅槃狀態,第六層面行者的有限個體心被徹底消滅,完全融入無限,惟有對真空的意識似乎存在著。
在涅槃中似乎沒有神,神好像不存在,因為涅槃是真正無限大無的狀態。喬答摩佛主在很多世紀之前就表明涅槃是生活的目的。由於這似乎是“無神,惟意識”的狀態,佛陀的跟隨者把他的教導理解為無神。並非如此,因為神是,他不可能不存在。
沒有一個人永遠停留在涅槃狀態(真空),因為緊跟著涅槃,靈魂在涅未卡帕狀態體驗自己。
在涅槃與羽化中,靈魂永恆地體驗“我是神”狀態。涅槃與羽化狀態是在涅槃體驗後即刻獲得的,因此二者似乎是同一個,但事實上它們卻是相反的。涅槃與涅未卡帕,法那與法那-費拉,雖是神聖意識狀態,但二者卻是對立的。
在涅槃中,意識的狀態是“我是大無,我是無限的空無,”這是真實的。在涅未卡帕中,意識的狀態是“我是大有,我是無限的大有,”而這是實在。在涅槃狀態,有限的“我”被消滅,真正的無限大無被體驗;靈魂的意識體驗大無海洋,且被淹沒。在涅未卡帕狀態,無限的真“我”,神聖的自我宣稱:“我是神”,真實的無限大有被體驗;靈魂的意識成為無限,體驗大有海洋,且被淹沒。因此,為了體驗無限大有,無限大無必須被體驗,正如為了體驗無限意識,無限無意識必須被體驗一樣。涅槃是有意識的無限無意識的體驗,涅槃與羽化是有意識的無限意識的體驗。
行者,現已海洋化的水滴靈魂,停留在涅未卡帕三昧,體驗著自己是神,僅僅是神。他的神聖狀態是:惟有神是。惟有神是一切。行者已經淹沒於神里,並完全意識到他自己是神,他是全知,全能和全樂。這樣一個人在吠檀多教里被稱作“卜拉彌-布特”(Brahmi-Bhoot),在蘇非教里被稱作“瑪居卜”(Majzoob);他處於永恆的光輝里,享受著無限的永恆喜悅,Brahmananda。一個成為神的人,有意識地體驗著除他之外什麼都不存在:除他之外什麼都不是。這就是神的體驗,我是神狀態的體驗,惟有我存在。
第一個成道者
第七個天堂是Ars-e-Maula,神的位置或神的寶座。(它是第一個靈魂所占據的同一個位置,他建立了人格神的永恆方面。)從實在(同一性)的角度看,第七個層面上不存在第七個天堂;從幻相(二元性)的角度看,卻存在著非人格和人格神等方面。在時間的開始,無限意識本身被確立為非人格神的神聖狀態或位置,他對幻相沒有意識。神的這個位置是Ars-e-Maula,第七個天堂;只有那個失去幻相意識的人才能獲得它,才能坐在那個無形的寶座上。在時間的開始,這個寶座一直是空的,直到通過無限無意識的媒介,獲得無限意識它才被填補。第一個占據該寶座者(他永遠地占據該寶座),就是那個無名的至古者,他依靠自己獲得了無限意識。通過占據那個被無限無意識填充的空位(在那一刻他親證了無限意識),他確立了人格神的永恆方面,這時他的無限意識填充了非人格神的無限無意識的真空。
Ars-e-Maula代表了由第一個靈魂所填充的真空——在他成道時,並親證自己是無限意識時。在成道的時刻,無限意識吞噬了無限無意識。因為體驗是即時的——涅槃-涅未卡帕,第七個層面和第七個天堂乃是同一個。一旦靈魂進入第七個天堂(在涅槃中),它便進入了永恆,且在無限中經歷變化,從大有海洋(在涅未卡帕中)里升出,成為無限意識——大有。使用無限知識的人把自己確立為人格的神,賽古魯或庫特博,並通過無限智慧的媒介進行工作。第一個使用其無限知識從而把自己確立為人格神的人,是無名的至古者,造物界裡的永恆存在。由於第七個層面和第七個天堂的神聖知識是相同的,因此差異在於誰來使用該層面的知識。當第七層面的知識被阿瓦塔或賽古魯所使用時,它體現為無限智慧的形式,因為該知識被用於把其他人提升到第七層面。每一個成道的人,都要經過這個瑪居卜亞特(Majzoobiyat)狀態,淹沒於神,在這裡一切的業相都從心中剷除,割斷與萬人萬物的聯繫。
從瑪居卜亞特即刻過渡到庫特博亞特(Qutubiyat,至師狀態)的唯一的靈魂是第一個水滴,那個淘氣的小雞,當他成為海洋時,他便吞下了海洋,從而永遠地成為海洋!
世尊是第一個成道靈魂的第一個大師,在證悟時,第一個大師的整全意識與阿瓦塔的永恆無限意識熔為一體。因此,隨著第一個成道者的“下降”,世尊本身也下降並以他的身體作為化身。從化身的角度講,阿瓦塔和第一個大師是同一個。第一個大師沒有具人身的大師。但隨後的所有大師都有人身大師來幫助他們證悟真理。
第一個大師能夠在無肉身大師的情況下成道,而後來的大師們則無不需要某個大師才能成道。原因很簡單。成道意味著內在的平衡,也意味著與宇宙(即神的影子)以及它所含萬物的協調。第一個大師(也是阿瓦塔的第一個化身)獲得了上述兩個方面,因為它是尋求實現的原始驅策的目標,他沒有一個具人身的大師。
對那些後來成道的靈魂而言,這兩個要求不變:也就是說,內在的平衡及與宇宙中萬物的和諧。現在卻有一個巨大的差異。例如,對第二個成道的靈魂而言,其靈性環境裡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一個已成道的人類靈魂的存在。因此,這第二個成道候選人在與宇宙中萬物協調的同時,還面臨著與第一個大師或者說已成道靈魂相協調的問題;後者,我們已經看到,與永恆的阿瓦塔渾然不分。在這種情況下唯一可能的協調,是無保留地接受來自第一個大師的慷慨幫助。對這個幫助的拒絕,意味著對宇宙中一個巨大因素的不適應;這阻礙著成道。這就是為什麼第一個成道者不需要肉身大師,而隨後的所有大師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個或幾個大師才能成道。他們是不能靠獨自的努力達成的。與永恆的阿瓦塔無限意識熔為一體的第一個大師,乃是萬師之師。
四個類型
這裡對一些眾所周知的描述不同完美類型的術語做一簡要說明,以便求道者將它們置於成道主題的框架。在描述這些完美的類型時,用關鍵字莫克提(Mukti)——字面意義是“解脫”——來定義四個解脫類型。在下表中靈魂的四個解脫類型皆屬於第七層面(成道)。
1、普通莫克提(OrdinaryMukti或Moksha)
2、未狄莫克提(VedehMukti)
3、吉萬莫克提(Jivanmukti)
4、帕拉姆莫克提(ParamMukti)
1、普通莫克提(莫克希)
普通莫克提(najat)由一些異常敬畏神、愛真理、善良的靈魂僅僅在死後獲得。這種莫克提通常發生在靈魂離開身體三至五天之後。由於這種莫克提是在無身體的情況下獲得的,個體靈魂僅僅享受極樂(Anand);雖然能力和知識在,但這樣一個莫克塔(Mukta)卻不能體驗之。這種被解放的靈魂僅僅意識到合一的極樂,對於他造物界已不復存在,不停的生死循環因而終止。
切勿把這個普通莫克提或莫克希狀態混淆於隉未卡帕三昧(NirvikalpaSamadhi)。若某個靈魂達到莫克提狀態,則發生在肉身死亡之後。這樣的一個靈魂達到了神,但僅僅是在死後。因此在普通莫克提與隉未卡帕三昧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因為後者是在靈魂保留肉身、從而成為未狄莫克塔(VedehMukta)的同時被體驗的。
2、未狄莫克提
一些被稱作未狄莫克塔的成道靈魂,在證悟後保留身體三或四天。其意識完全融入其真我(神),因此他們意識不到其身體或造物界。他們持續地體驗神(現在乃其大我)的無限喜悅、能力與知識,卻不能有意識地在造物界使用之,也不能幫助他人獲得解脫。儘管如此,在這幾天的停留中,他們在地球上的存在,成為神的無限能力、知識和喜悅的一個輻射中心;那些接近他們、服侍他們和崇拜他們的人,會受益巨大。其他的根據其普拉拉卜達(prarabdha)的動力,保留身體若干年。未狄莫克塔即卜拉彌布特(BrahmiBhoot),或蘇非徒所稱的瑪居卜-埃-卡彌爾(Majzoob-e-Kamil),他自動地體驗神的三重性——薩特-契特-阿難得(Sat-Chit-Anand)。
3、吉萬莫克提
吉萬莫克塔(Jivanmukta,即Azad-e-Mutlaq)在圖里亞阿瓦剎狀態(TuriyaAvastha,即Fana-ma-al-baqa)享受全樂、全知和全能。他意識到“我是神”狀態,也意識到濁、精、心三界。但是,由於無責任,他不使用極樂、知識和能力幫助別人。
4、帕拉姆莫克提
被稱作至師、庫特博或賽古魯的帕拉姆莫克塔(ParamMukta),在成道後又回到正常意識,並同時意識到“我是神”狀態和三個相對存在及其相應領域。他不僅享受著全能,全知,全樂,而且還通過宇宙心和宇宙身,在所有的存在層面使用之。
這樣的帕拉姆莫克塔意識到自己是神——既在神的未顯現方面又在神的顯現方面。他們知道自己既是不可變的神聖本質(zat)又是無限多樣的顯現(sifat)。體驗自己是有別於造物界的神;是作為創造者、維護者和毀滅者的神;是接受且超越了造物界局限的神。這意味著這樣一個人意識到神的十個狀態的每一個狀態。
帕拉姆莫克塔持續地體驗並利用神的三重性(Sat-Chit-Anand)的絕對和平與完美。他充分地享受並承受創世之神聖遊戲。他知道自己是萬物里的神,因此能夠在靈性上幫助每一個個體,並且能夠讓其他靈魂證悟神,成為四類莫克塔的任何一個。他真正是人類的特別幫助者,是造物界的總體幫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