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成童禮”是古代中國貴族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禮記》:“成童,舞象,學射御。”古代15歲成童,行此禮。禮者,履也。成童之禮,即幼兒履入少年之禮。此禮告別童年,感恩立志,明心性,篤道德,以告四方,以孝父母,以行正道,以報國家。
今適宜學生國小畢業或初一入學後行,意在“告別童年,感恩立志”,生命進入少年時代。國中是學生的分化時期,故行此禮以養其正,非常重要,此禮失之數百年。猶太人有13歲“成童禮”,此前譯作“猶太人13歲成人禮”。
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國學日益深入的關注、了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踐行古禮。
目的
通過活動讓參加禮儀的少年告別童年、感恩立志,知曉父母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
儀式
“茲有學童,祖蔭深厚,家風清正。幼學詩禮,喜德行之無虧。長秉教化,知道義之將承。”司儀徐徐宣讀告文,向男童父母、長輩宣告孩子告別幼兒時期,進入少年。
隨後男童著漢服、行漢禮、習翰墨,射天地四方,並向孔子像行禮。期間,男童在父母對面恭立,向父母行揖拜禮,雙手奉上香茶。然後是舞象、御、射三類。
關於舞象
舞象之年為15歲左右,應該重點於舞象、御、射三類。(舞象這種舞蹈據說已經失傳,但是下面提供一些古代記錄)
象舞,武舞。古代成童所學。《禮記·內則》:“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鄭玄註:“先學勺,後學象,文武之次也。成童,十五以上。”
孔穎達疏:“舞象,謂舞武也。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後以指成童之年。
唐朝邢璹《序》:“臣舞象之年,鼓篋鱣序,漁獵墳典,徧習《周易》,研窮耽玩,無舍寸陰。”
明朝張煌言《序》:“余自舞象,輒好為詩歌。”
明朝趙振元《為袁氏祭袁石寓憲副》:“自采芹舞象,司馬公(袁可立)已慶其有子矣。”
清朝錢謙益《澤州王氏節孝阡表》:“府君父歿時,纔舞象耳。”
“舞象”是指男子的15-20歲,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云:‘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當今現狀
據介紹,近年來,中國民眾舉行古禮以資紀念,漸成風尚。周制婚禮、成人禮、成童禮等古禮越來越受到市民的關注。
2007年9月,在武漢洪山區英格中學舉行,“成童禮”上,主持人誦完一段教育孩子感恩的講辭後,讓他們在座位上兩手相迭做“雙手附心”動作,再高揖與額齊,向父母代表躬身行禮。坐在台前的父母也要“雙手附心”,回“推讓禮”。此後學生以同樣程式向老師行禮。
2009年7月30日,40名中韓學生在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文物旅遊區的文廟,身著漢服參加成童禮。當日,參加中韓青少年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的韓國抱川市的20名學生,與安徽省淮北市的20名學生來到永城市芒碭山文物旅遊區參觀,並舉行以“習禮、知愛、感恩、立志”為主題的青少年成童禮,感受傳統的漢家禮儀。
質疑
兒童
在成童禮上,有的孩子則感到有點彆扭,一名女生說:“這是古人行的禮,好像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
家長一家長認為,感恩教育有多種方式,不一定非要用復古的禮儀,現代生活節奏這么快,像古人那樣行禮有點形式主義。
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