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截止2008年,該村轄七必一組、戈必二組、黑麥地、小箐、大壩、大新村、小新村、海通、冷水田、乾海子等10個村民小組,農戶411戶,有鄉村人口1555人,全部為農業人口,勞動力80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724人。
該村海拔1860米,年平均氣溫15℃,年降水量1020毫米,適合種植烤菸、水稻 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截止2008年,該村國土面積12.6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1435畝(其中:田536畝,地899畝),人均耕地0.91畝,主要種植 烤菸、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8927畝,水面面積40畝,其中養殖面積15畝;荒山荒地398畝,其他面積8177畝。有矽礦等資源。
基礎建設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320戶通自來水,有91戶飲用井水,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0.6%)。有41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4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6.3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9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89戶(分別占總數的72.95%和71.71%)。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26輛,機車21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1畝,有效灌溉率為25.1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3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8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0戶;建有小水窖16口。全村有9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人口衛生
2008年底,該村農戶411戶,鄉村人口1555人,其中男性770人,女性785人。其中農業人口1555人,勞動力809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30人,回族4人,苗族26人。到2008年底,該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78人,占人口總數的6.43%;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300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7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30戶,占農戶總數的56%。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50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222人,距離鄉中學1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2人,其中小學生150 人,中學生32人。
該村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進村入戶表演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和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文藝節目,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0人,其中男黨員48人、女黨員12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0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75人。
鄉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44.3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57.72萬元,占總收入的66.05%;畜牧業收入265.62萬元,占總收入的31.4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106頭,肉牛331頭,肉羊578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0.18%;林業收入1萬元,占總收入的0.12%;第二、三產業收入7.5萬元,占總收入的0.89%;其他性收入11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1692.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2.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5人(占勞動力的10.5%),在省內務工79人,到省外務工6人。
發展展望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生活狀況。一是該村是純農業山區村,全村370多戶絕大部分均從事農業生產,外出務工人員較少,生活水平只能基本解決溫飽,無法獲得更大的收入;二是土地貧瘠,水利基礎設施不健全,科技措施的落實還有差距,導致土地產量低,糧食生產僅能自給自足;三是雖然森林植被較好,但境內的水庫財主塘的蓄水量難以保障人畜飲水的農田灌溉的需要;四是農戶多年形成的不良生活習慣,村間環境條件較差,糞堆堆放無序,廁所隨意搭建,住房位置比較零亂。
2、生產條件。一是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民增收十分困難;二是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三是民眾素質普遍不高,科技覆蓋率不高。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多方爭取資金改善道路狀況和農田水利設施;利用森林植被較好的優勢發展養殖業;加大農業適用科技培訓和推廣力度,提高民眾素質;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增加農民收入;按照“新農村”發展要求,提高村間規划水平,有條件的新建公廁,改善村民生活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