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金陵·璧月瓊枝不復論

懷金陵·璧月瓊枝不復論

《懷金陵·璧月瓊枝不復論》是北宋詩人張耒所做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借陳後主與張麗華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時代變革,是非只待後人評說的感慨。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懷金陵·璧月瓊枝不復論

創作年代:宋代

作者:張耒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原文

璧月瓊枝不復論,秦淮半已掠荒榛。

青溪天水相澄映,便是臨春閣上魂。

作品賞析

《懷金陵》共有三首,這是第二首。這組詩不是寫於同時。

這一首實為金陵懷古詩,所詠的是亡國之君陳後主與張麗華的一段史事。《南史》卷十二《張貴妃傳》說:“後主每引賓客,對貴妃等游宴,則使諸貴人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新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曲調,被以新聲。……其略云:‘璧月夜夜滿,瓊樹朝朝新。’大抵所歸,皆美張貴妃、孔貴嬪之容色。”這就是“璧月瓊枝”的典故。數百年之後,作者回想這段荒淫誤國的醜事,對於張、孔的容色無需再評論了。她們早已魂埋幽石,埋骨窮壤了。就連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秦淮河,也有它興衰的歷史,後來有一半被荒野的榛子樹所侵奪,失去了昔日的繁華。“青溪天水相澄映”二句是承首句而來,接詠張麗華之事。當隋軍攻克台城之後,陳後主與張麗華一同逃入並中,隋軍把他們從井中撈出,斬張麗華於青溪中橋(一說斬於青溪柵),所以青溪是張麗華的喪身之處。《南史·張貴妃傳》又載:“至德二年(指584年),(後主)乃於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高數十丈。……後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綺閣。”從詩的三四兩句看,“臨春閣上魂”應是指張麗華。陳後主死於洛陽,葬於邙山,所以“臨春閣上魂”實應為“結綺閣上魂”,用“臨春”代“結綺”,是因句中平仄韻律的需要。不過這也無關緊要,陳、張的幽靈,仍然可以在臨春閣相聚。詩人不過是用此來警告不思振作的宋代統治者,希望他們不要重蹈陳後主的覆轍罷了。

《懷金陵》雖然不是寫於一時,但藝術風格相似,手法相同。一、三、四句一脈相承,第二句宕開一筆,另換一意。詩中的詠史,“用意隱然,最為得體”(吳喬《圍爐詩話》)。在詠史詩的寫作上,他擺脫了宋人詠史“出己意,發議論,而斧鑿錚錚”(《圍爐詩話》)的通病,造語奇警,含意深婉,用典簡淨。《呂氏童蒙訓》說:“文潛(張耒的字)詩自然奇逸,非他人所及。”這首絕句,具有“自然奇逸”的藝術特色。

作者簡介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熙寧年間(1068-1077)進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職。早年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兄弟。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亦能詞。有《張右史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