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憶周秀才素上人時聞各在一方
東西分我情,魂夢安能定。
野客雲作心,高僧月為性①。
浮雲自高閒,明月常空淨。
敝衣得古風,居山無俗病。
吟聽碧雲語,手把青松柄。
羨爾欲寄書,飛禽杳難倩②。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①月為性:以月喻人之本性、佛性,取其清靜。《涅檠經·二十》:“譬如盛夏之時.一切眾生常思月光。月光既照,鬱熱即除。月愛三昧,亦復如是。”
②飛禽:用鴻雁傳書的故事。雁來去有定候,古人以帛系雁足得以傳書。該詩中飛禽指鴻雁。倩:請。
朋友們各分西東,牽動了我的情、我的夢。
野客的心如雲一樣飄蕩,高僧本性如月一樣清靜。
飄蕩的雲高遠、閒雅,清靜的月空寂、潔淨。
苦苦修行得古人之風,僻居深山無塵世之病。
你吟聽碧雲的對話,你手持青松的杖柄。
我想用書信表達羨慕之情,無奈路途僻遠鴻雁難請。
作品鑑賞
中唐時期,唐代佛教特別是禪宗更加速其中國化進程。士大夫而向佛,僧人而文士化者頗多,甚至有袈裟而儒冠或儒冠而又袈裟者。孟郊本人便是出家而後又還俗。在佛教與傳統中國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在佛教徒與士大夫的交往中,有許多的契合點,而追求一種高遠、閒淡的意境,成為文人和許多僧徒的共同志趣。這首詩便是寫在這一基調上,文士秀才和僧徒上人的友誼。文士和僧人同是孟郊的朋友,詩之開篇表達了對二人的思念。接著分寫二人的心性:野客即是那位秀才,他的心如雲一樣高閒;高僧即是那位上人,他的本性如同月一樣空明。而這雲、這月,實際上有超脫於現實的同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