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義大利裔拳擊手傑克·拉莫塔(羅伯特·德尼羅飾)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比賽中,傑克·拉莫塔一向以速度和力量取勝,由於他身手靈活,出拳迅猛有力,被拳壇稱為憤怒的公牛。他在拳壇的實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驕傲和倔強性情使他一直不願向黑手黨人低頭,也因此始終無法獲得拳王挑戰賽的入場券。一次意外的出行中,他邂逅了美麗的少女維姬(凱西·莫拉蒂飾),他的靈魂被這位年僅15歲的少女深深吸引了,經歷一些事情後,性格簡單甚至有些暴戾的他終於贏得了美好的愛情,開始了幸福甜蜜的生活。愛情是甜蜜的,但事業上不斷遭受的挫折與劫難,卻使得傑克·拉莫塔痛苦不堪。無奈,傑克·拉莫塔低頭了,他同意了黑手黨的安排,故意輸掉了一場比賽,這次妥協讓他終於圓了當拳王的夢想,也迎來了事業與愛情的巔峰。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Jake La Motta | 羅伯特·德尼羅/Robert De Niro | ---- |
Joey La Motta | 喬·佩西 | ---- |
Vickie Thailer | 凱西·莫拉蒂/Cathy Moriarty | ---- |
Lenore | Theresa Saldana | ---- |
Tommy Como | Nicholas Colasanto | ---- |
Irma | Lori Anne Flax | ---- |
Himself | Don Dunphy | ---- |
Salvy Batts | Frank Vincent | ---- |
Mario | Mario Gallo | ---- |
Patsy | Frank Adonis | ---- |
Toppy | Frank Topham | ---- |
Eddie Eagan | Bill Hanrahan | ---- |
Emma | Rita Bennett | ---- |
Dr. Pinto | James V. Christy | ---- |
Comedian | Bernie Allen | ---- |
Jimmy Reeves | Floyd Anderson | ---- |
Ring announcer | Gene LeBell | ---- |
Referee | Harold Valan | ---- |
Fighting soldier | Victor Magnotta | ---- |
Sugar Ray Robinson | Johnny Barnes | ---- |
Trainer | John Thomas | ---- |
Referee | Kenny Davis | ---- |
Ring announcer | Paul Carmello | ---- |
Ring announcer, second Robinson fight (as Jimmy Lennon) | Jimmy Lennon Sr. | ---- |
Referee | Bobby Rings | ---- |
Tony Janiro | Kevin Mahon | ---- |
Referee (as Martin Denkin) | Marty Denkin | ---- |
Ring announcer | Shay Duffin | ---- |
Billy Fox | Eddie Mustafa Muhammad | ---- |
Ring announcer | 'Sweet' Dick Whittington | ---- |
Referee | Jack Lotz | ---- |
Heckler | Kevin Breslin | ---- |
Marcel Cerdan | Louis Raftis | ---- |
Ring announcer | Frank Shain | ---- |
Joe Louis | Coley Wallace | ---- |
Woman with Vickie | Fritzie Higgins | ---- |
Referee | George Latka | ---- |
Cornerman #1 | Fred Dennis | ---- |
Cornerman #2 | Robert B. Loring | ---- |
Laurent Dauthuille | Johnny Turner | ---- |
Dauthuille's trainer | Vern De Paul | ---- |
Referee | Chuck Bassett | ---- |
Reporter at phone booth | Ken Richards | ---- |
Dauthuille cornerman | Peter Fain | ---- |
Ring announcer (as Count Billy Varga) | Billy Varga | ---- |
Referee | Harvey Parry | ---- |
Himself, announcer (archive footage) | ---- | Ted Husing |
Soda fountain clerk | Michael Badalucco | ---- |
Beansy | Thomas Beansy Lobasso | ---- |
Monsignor | Paul Forrest | ---- |
Webster Hall bouncer | Sal Serafino Tomassetti | ---- |
Janet | Geraldine Smith | ---- |
Copa waiter | Mardik Martin | ---- |
Girl #1 | Maryjane Lauria | ---- |
Girl #2 | Linda Artuso | ---- |
Jackie Curtie | 彼得·薩瓦奇/Peter Savage | ---- |
Detroit promoter | Daniel P. Conte | ---- |
Bodyguard | Joe Malanga | ---- |
Bouncer at Copa | Sabine Turco Jr.;Steve Orlando;Silvio García Jr. | ---- |
Maitre d' | John Arceri | ---- |
Man at Table #1 | Joseph A. Morale;James Dimodica | ---- |
Man outside cab | Robert Uricola | ---- |
Woman in cab | Andrea Orlando | ---- |
Reporter at Jake's house | Allan Malamud | ---- |
State Atty. Bronson | D.J. Blair | ---- |
Mrs. Bronson | Laura James | ---- |
J.R | Richard McMurray | ---- |
Underage ID girl | Mary Albee | ---- |
Woman with ID girl | Lisa Katz | ---- |
Linda | Candy Moore | ---- |
Musician #1 | Richard A. Berk | ---- |
Musician #2 | Theodore Sauners | ---- |
Musician #3 | Noah Young | ---- |
Carlo, bartender | Nick Trisko | ---- |
Ricky | Lou Tiano | ---- |
Arresting deputy #1 | Bob Evan Collins | ---- |
Arresting deputy #2 (as Wally Berns) | Wally K. Berns | ---- |
Jeweler (as Allan Joseph) | Allen Joseph | ---- |
Prison guard #1 | Bob Aaron | ---- |
Prison guard #2 | Glenn Leigh Marshall | ---- |
Sailor (At Ballroom) (uncredited) | Joseph Bergmann | ---- |
Soda fountain clerk #2 (uncredited) | Bruno DiGiorgi | ---- |
Heckler in bar (uncredited) | Marty Farrell | ---- |
Patron at Nightclub (uncredited) | Tony Lip | ---- |
Reporter (uncredited) | Bill Mazer;Jimmy Williams | ---- |
Dancer (uncredited) | Dennis O'Neill | ---- |
Jake's daughter (uncredited) | McKenzie Westmore | ---- |
Boxing Fan (uncredited) | Michael Charles Hill | ---- |
Party Dancer (uncredited) | Jerry Schram | ---- |
Guido | 約瑟夫·波諾/Joseph Bono | ---- |
Charlie | 查爾斯·斯科西斯/Charles Scorsese | ---- |
Barbizon stagehand | 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 | ---- |
Man at table, Webster Hall (uncredited) | 約翰·特托羅/John Turturro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艾文·溫克勒;羅伯特·恰托夫;彼得·薩瓦奇 |
---|---|
導演: | 馬丁·斯科塞斯 |
副導演(助理): | Henry Bronchtein;Elie Cohn;Jerry Grandey |
編劇: | 馬丁·斯科塞斯;保羅·施拉德;傑克·拉莫塔;約瑟夫·卡特;彼得·薩瓦奇 |
攝影: | 麥可·查普曼 |
剪輯: | 塞爾瑪·斯昆梅克 |
配音導演: | Cis Corman |
服裝設計: | John Boxer;Richard Bruno |
布景師: | Phil Abramson;Frederic C. Weiler;Carl Biddiscombe;Phil Abramson |
角色介紹
| 傑克·拉莫塔 演員羅伯特·德尼羅 出生於紐約市是義大利裔拳擊手傑克·拉莫塔在拳壇被稱作憤怒的公牛。拳壇是傑克向生活挑戰超越自我的空間,也是他蒙受不平等待遇和挫敗的生死場,為了實現自己拳王的夢想他不惜喪失自己的人格,當他獲得自己所謂的理想時,發現自己早已丟失了靈魂。 |
| 維姬 演員凱西·莫拉蒂 認識了傑克是他們最幸福的時候,只是傑克在人生低谷時候,對她猜疑、小氣、嫉妒、霸道,不允許她出去,不相信,甚至被毆打。此時的維姬已經對他死了心。 |
| 喬伊 演員喬·佩西 傑克·拉莫塔的哥哥,也是他的經紀人,不僅是一個陪練他還負責組織他的戰鬥,但弟弟的事業受到了重創,性格也變成了小雞肚腸懷疑他,也沒逃掉最後的一頓暴打,他管不住自己,年輕的時候還無所謂,追求理想的階段。 |
音樂原聲
音樂名稱 | 譯名 | 演奏 | 備註 |
---|---|---|---|
Cavalleria Rusticana Intermezzo | 鄉村騎士:間奏曲 | Philharmonia Orchestra/Riccardo Muti | 主題曲 |
幕後花絮
1.為了在視覺上呈現傑克慢得不行地生長和身材上的逐漸縮小,導演在拍攝最後一場拳擊比賽的戲裡選擇了大一些的拳擊場。2.在扮演老年的拉莫特時,演員羅伯特·德尼羅特意創記錄性地增重60磅。
3.為了角色羅伯特·德尼羅經過了大量的體能訓練。隨後在真實中的布魯克林拳擊比賽中,他參加了三場還贏了其中的兩場比賽。
4.雖然在影片中只有幾分鐘的拳擊場面,但為了設計精確的打鬥動作,他們花了6個星期的時間來拍攝。
5.在準備角色傑克·拉莫特期間,羅伯特·德尼羅經常與現實中的拉莫特會面,兩人變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6.屋頂的婚禮一場戲是由馬丁·斯柯西斯的父親執導的,而他自己則躺在了病床上。
7.電影中的一些片段和場景來源於1954年的《碼頭風雲》。
8.為了拍攝這部影片,演員羅伯特·德尼羅與拳王傑克·拉莫塔學習一年拳擊。
9.為了演好晚年的拳王,他不惜自毀形象,在四十天內增重六十磅。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數 | 獎項 | 獲獎者 | 類型 |
---|---|---|---|---|
1981年1月31日 | 第38屆美國金球獎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羅伯特·德尼羅 | 獲獎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凱西·莫拉蒂 | |||
最佳男配角 | 喬·佩西 | |||
最佳導演 | 馬丁·斯科塞斯 | |||
最佳編劇 | 保羅·施拉德 | |||
最佳新人女演員 | 凱西·莫拉蒂 | |||
1981年3月31日 | 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男主角 | 羅伯特·德尼羅 | 獲獎 |
最佳電影剪輯 | 塞爾瑪·斯昆梅克 | |||
最佳影片 | 艾文·溫克勒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喬·佩西 | |||
最佳女配角 | 凱西·莫拉蒂 | |||
最佳導演 | 馬丁·斯科塞斯 | |||
最佳攝影 | 麥可·查普曼 | |||
最佳音響 | Donald O. Mitchell | |||
1981年9月26日 | 第25屆義大利大衛獎 | 最佳外國男演員 | 羅伯特·德尼羅 | 提名 |
最佳外國導演 | 馬丁·斯科塞斯 | |||
1982年 | 第35屆藝術學院獎 | 最佳剪輯 | 塞爾瑪·斯昆梅克 | 獲獎 |
最傑出新人主演 | 喬·佩西 | |||
最佳男主角 | 羅伯特·德尼羅 | 提名 | ||
最傑出新人主演 | 凱西·莫拉蒂 |
幕後製作
創作過程
羅伯特·德尼羅在拍攝《教父2》的期間,讀了一本小說傑克·拉莫塔自傳《憤怒的公牛:我的故事》。傑克·拉莫塔的傳奇經歷卻非常吸引羅伯特·德尼羅,希望能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並把小說推薦給了好友馬丁·斯科塞斯。他拒絕了羅伯特·德尼羅的請求。一直認為拳擊是非常無聊的運動。小說隨後轉手給編劇馬迪克·馬丁,他同樣認為這部小說改編難度很大,不過羅伯特·德尼羅始終對這個項目不死心,他又去找到了知名製片人(艾文·溫克勒)與(羅伯特·恰托夫),他們倆很樂意再做一部拳擊題材的電影。不過前提是馬丁·斯科塞斯同意執導。時間就這樣的在反覆周轉中幾年。隨後馬丁·斯科塞斯在事業上遭遇巨大挫折,德尼羅再次向他推薦這部小說他才答應了。
拍攝過程
《憤怒的公牛》大多採用多機位場外拍攝,導演通過各種剪輯手段,交叉組接,達到拳場激戰的效果。不過導演卻堅持只使用一台攝影機,並且要求攝影師進入拳場,讓鏡頭變成第三個拳手,以便更近距離、也更生動的捕捉拳台上的畫面。片中出現了很多拳手直面鏡頭,擺臂揮拳的場面,對手不僅是對方,也是銀幕下的每個觀眾。這樣拍攝的困難也很多。整部影片的拳擊場面雖然僅有10分鐘,導演卻拍了整整五周。
製作發行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80年11月14日(紐約市) | 中國香港 | 1981年5月7日 |
美國 | 1980年12月19日 | 加拿大 | 1980年11月14日 |
阿根廷 | 1981年1月15日 | 日本 | 1981年2月7日 |
義大利 | 1981年2月12日 | 澳大利亞 | 1981年2月26日 |
芬蘭 | 1981年3月6日 | 挪威 | 1981年3月10日 |
法國 | 1981年3月11日 | 西德 | 1981年3月12日 |
奧地利 | 1981年3月13日 | 荷蘭 | 1981年3月19日 |
葡萄牙 | 1981年3月19日 | 瑞典 | 1981年3月20日 |
丹麥 | 1981年3月27日 | 英國 | 1981年4月10日 |
義大利 | 1983年5月5日(重新發行) | 匈牙利 | 1984年2月9日 |
捷克斯洛伐克 | 1988年9月 | 法國 | 1997年10月(電影節) |
澳大利亞 | 2001年7月(重新發行) | 法國 | 2002年9月4日(重新發行) |
希臘 | 2003年10月(歐洲電影) | 捷克 | 2004年1月15日 |
斯洛伐克 | 2004年3月1日(重新發行) | 美國 | 2005年(有限重新發行) |
法國 | 2005年(多維爾電影節) | 荷蘭 | 2006年7月6日(重新發行) |
芬蘭 | 2007年3月(重新發行) | 英國 | 2007年8月(重新發行) |
影片評價
影片中的拳擊場面充滿幽閉、粗獷和恐怖的色彩,被譽為電影史上最好的拳擊場景,影片的攝影技巧高超,特別是拳擊場面,把人物的勇敢姿態和狂牛般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運用音樂襯托畫面和畫面剪輯方面也非常到位,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弦,真實地反映出一個拳擊手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及豐富微妙的情感世界。《憤怒的公牛》的故事很好的在拳擊裡面展示,導演渾身解數聲畫剪輯都出神入化,營造出的那些拳拳到肉,血花飛濺的鏡頭確實能給人留下錘敲斧鑿的深刻記憶,電影拍的極其精緻,通篇的黑白鏡頭也沒有耽誤一貫的斯科塞斯風格。總是不厭其煩地使用升格鏡頭表現各種場景,主觀鏡頭幾乎一定要讓那些西裝筆挺的傢伙們用慢動作裝一下酷,這樣煽起觀眾對暴力風範的嚮往,要說這種慢吞吞的鏡頭更適合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所以對於斯科塞斯這些沒完沒了的太極運鏡,在攝影技巧上也不能過份次於新一代的視覺神話締造,講究一下鏡頭的角度刁鑽鋪張華麗也實在必要。 (網易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