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曆黨爭

簡介北宋仁宗時統治階級內部的黨爭。 慶曆三年(1043年),參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整頓政事的主張。 這些主張並未涉及制度的興革,但仍遭到章得象等的反對,夏辣又指仲淹、弼與諫官歐陽修等為朋黨,范、富、歐陽等均因此而遭貶逐。

簡介

宋仁宗時統治階級內部的黨爭。

仁宗時,官俸兵餉激增,民窮財困,農民起義漸有爆發,又受遼夏威脅,統治階級部分人士為鞏固封建統治,要求有所改革。慶曆三年(1043年),參知政事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整頓政事的主張。樞密副使富弼也上當世之務十餘條,及安邊十三策,大意是“進賢退不肖、止僥倖、去宿弊”等事。這些主張並未涉及制度的興革,但仍遭到章得象等的反對,夏辣又指仲淹、弼與諫官歐陽修等為朋黨,范、富、歐陽等均因此而遭貶逐。稱為“慶曆黨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