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能力

慢能力

慢能力對於社會和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能力。高速發展的中國資源緊缺引發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就是再也不願意等。作為中國人,應該回到中國的傳統認識上,去知足常樂、悠閒生活、慢慢思考。生命本身需要慢慢去品味。

介紹

慢生活是一種能力慢生活是一種能力

“慢”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能力——慢慢運動、慢慢吃、慢慢讀、慢慢思考……所有這些“慢生活”與個人資產的多少並沒有太大關係,只需要有平靜與從容的心態。當盲目的大多數人被不斷加碼的“快”要求並催眠的時候,少數清醒者有快樂生活的能力,是一種綜合了明確的方向感、超然的定力、聰明的遊刃有餘的能力。正如“慢生活家”卡爾。霍諾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慢生活”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健康的心態,是努力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慢生活”的價值理念可以並也應貫徹到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若不能實現“慢生活”,卻可以實現慢節奏、慢速度、慢心態。在這“三慢”中,最重要的是“慢心態”,只要記住人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時空中做一件事情;著急是於事無補的這兩點,心情就會平靜下來,就不會被時間“捉住”,成為時間的奴隸。

具備條件

中國的情況特殊一些,20年經歷了歐美200年發生的事情,現在西歐的生活不見得快,大概是因為他們的社會發展正處在較為穩定的階段。而中國尚沒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和條件,還需要我們這代年輕人艱苦奮鬥。

另一方面,具體到生活,生活壓力大是白領們認為慢生活僅是想往的原因。“如果你已經真的不用為以後的生計發愁了,比如兩個人有了比較足夠的積蓄,或者生活非常穩定,那當然可以慢生活。”

實現難點

中國人喪失慢的能力

新周刊2010011期封面:急之國新周刊2010011期封面:急之國

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浮。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業,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房現車。排隊,最好能插隊。沒有時間感的中國人變成了最著急最不耐煩的地球人,“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中國人為喪失了慢的能力:資源緊缺引發爭奪,分配不平衡帶來傾軋,速度帶來煩躁,便利加重煩躁,時代的心態就是再也不願意等。
可以快,就決不能慢。有了比較,加上重複、單調、複雜、呆板、逼仄、拖延、消耗、超出理解範圍、失控和不公平等經常性的情境,中國人急不可耐,又因欲求未滿而耐心等待,焦躁不安又心安理得。

中國人的時間觀,自近代以降歷經三次提速,已經停不下來了。人們需要的是時刻看著鐘錶,計畫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雙收、嫁入豪門、一夜暴富、35歲退休

科技就是不耐煩

人們發明東西,顯然是為了更方便,是為了解決煩躁。比如,再也不用抄寫檔案500份了,因為有了複印機。但是,高科技複印機的操作已經複雜到了辦公室里沒幾個人能搞得懂的程度了。於是人們專門指定一個人來學習這門技術,可是他不在的時候,其他的人就完全抓狂了。甚至這個專門人才也抓狂了,他瘋狂地打了一通電話把複印機公司的人痛罵一通,最後另外一些專門人才上門來幫我們把墨盒換掉,把擠成摺扇一樣的紙拉出來。這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偉大之處。人們發明了很多東西來試圖解決煩躁症,但實際上卻只是發明了另外一些煩躁症。

不耐煩是社會心態

生活越現代化,煩躁情緒就越重。電話不普及的時候,沒人介意幾個月收一封信。但手機隨身的時代,幾十分鐘內不回簡訊的人就會被諷為沒有機德。只有公車坐的年代,等上半小時也不以為奇。如今打的,隨時都要提醒司機抄近道、超車。以前人們用電話線撥接,56K的網速,很慢,可是並沒有人覺得煩躁,因為條件如此、大家如此。論壇上發帖,有的標題就是“大圖殺貓”、“小貓慎入”,提醒網友注意網速,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如今,頻寬以M來衡量,數十M已不稀奇,但網頁打開稍有遲疑,我們第一反應就是點刷新鍵,有時候恨不得砸電腦。這是時代加重的煩躁症,既然可以快,就決不能慢。有了比較,就有了煩躁。

實踐者

慢生活慢生活

公務員阿武作為慢生活的踐行者,就在奉行“慢買”的理念,至今在這個網路時代,他一直不喜歡在網上訂書,而是中意按照最傳統的方式慢悠悠地逛書店,摸摸看看那些作為實體的書籍,然後在一個書店的咖啡館消磨一個下午。而媒體工作者薇薇則是快工作、慢生活的有效實踐者。雖然身在媒體工作,工作忙碌,又有家庭、孩子,但她依然能超然地活得輕快而自在。上班時,她認真、高效地完成本職工作,下班後和孩子、老人共享天倫,業餘讀讀鍾愛的古詩詞,練練書法,周末全家人則一起去爬山、逛公園、會朋友。縱然紅塵萬丈,人群忙碌匆促,她卻似乎可以巋然不動,保有內心的平靜、淡定和從容。 

培養方法

拉開與“當下”的時間距離

偶爾遠離“當下”,尋覓些有年頭的老物事,沿著它們回溯到時間的彼端,展開一段別致的時光旅行。也許是看看《龍鳳配》那樣賞心悅目的黑白電影,看那遙遠年代裡赫本與兩個出色男人間精妙絕倫的對手戲;也許是讀讀《霧都孤兒》那樣已少人閱讀的舊日經典,在辛辣的文字里想念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小男孩。藉由這些老物事,可以暫時遠離你當下的生活,體驗一下放逐自己的快樂悠閒。

延展與“此地”的空間距離

慢生活的培養慢生活的培養

如果這城市你已經太熟悉,熟悉到街景都成了陳年老繭,日復一日上班回家,購物健身,都是同樣路線,甚至哪個拐角有個總誘惑你“犯罪”的麵包店,你都一清二楚。這千篇一律的情境,光想想就夠無聊多位生活家的切身經歷已經證明,慢下來的秘訣就在於興致勃勃地享受當下,永遠不掛心下一秒要做什麼。而戰勝“審美疲勞”,重歸當下的捷徑就是——換個選擇,換條路走。

跟未來的“自己”來一場對話

偶爾不妨把自己也當成一個久未謀面的朋友,找一個充滿陽光的下午,一小段安靜不被打擾的時光,問問自己最近的生活可滿意,說說近來種種經歷的體驗感想,或是大膽想想對未來的願望期盼,以文字訴之於紙上,隨明信片一起寄給下個周末的你。無論此時彼刻,必能為你帶來一小段悠然時光。

慢的能力來自內心的安全感——不用去追趕“工作狂”的腳步,也不必用滿滿的行程來印證自己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日子不是一件一件要去完成的事,而是一個一個等待你經歷的過程。始終抱著旅行家的心態,踏實地行走在生活里,留意身邊美好的風景,在好風景前多停一停,你就能享受到悠閒的慢生活。

網路文化分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