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斯托大學地球科學分校大衛-韋西(David Wacey)博士負責這項研究,研究報告詳細內容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他們發現愛貝克斯角岩中包含的板片狀黏土礦物排列形狀類似蠕蟲的枝狀和錐形。
在液體循環流通過程中,這些礦物質邊緣吸收碳,從而形成虛假的生物化石結構。韋西博士和研究小組同事檢查分析了“微化石”超薄切片,製作了它們尺寸、外形、礦物化學和碳分布的納米等級地圖。
韋西說:“我們不久將明白碳分布不可能存在於真實的微化石結構中,這種虛假的細胞分區是黏土礦物多層板片形成的,同時該形成過程完整結合了高溫熱液環境。”
在高解析度下,能夠清晰地看到這個“微化石”具有“刺狀形態”,這是由於黏土晶體覆蓋鐵和碳的原因。一位過世的研究同事指出,這項研究將終結長期以來關於“愛貝克斯角岩”微化石的爭議。
像這樣的討論鼓勵我們進一步改善尋找遙遠時間和空間生命體的疑問和所需技術,其中包括火星和更遙遠天體的生命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