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到深處不見了

愛到深處不見了

第二章 第八章 第十章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我們愛的不是某一個人,
我們愛的永遠是某一類人。
也不存在誰成全了誰,
她只是不想,
再唱愛那句歌。
他不會忘記那個擁抱,
她吻他的感覺,
那是世界的開始也是世界的盡頭。

出版信息

作者:呂挽

圖書封面圖書封面
ISBN:978-7-5407-5422-8
頁數:291
定價:28.0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月:2011-12

自序

追溯起來,從2001大致寫就《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草稿,十年過去了,我才完成自己的第二部小說,是夠奢侈,也夠懶的。
尤其這十年還是個公認的、高度發展的數位化時代,稱得上日新月異。
但沒辦法,我就是那么個晚熟的人,好像直到去年,對自己、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才較客觀而完整。
所以,有的小說真不是寫出來,是在時間裡慢慢磨出來。
之前,08年出了個半成品,就為了時間不到,沒磨好,以至現在我都不願承認是我寫的,恨不能毀屍滅跡。
順便說一句,我實在不覺得一出手寫長篇有什麼了不起,即便說寫得還過得去,反而越來越認為短篇小說更考量一個作者的語言能力、藝術天賦、對人及環境的感受力、觀察力。
講回我的拙作。
寫這本小說,最大興趣,回國之後,發現七零年代人已被釘上理想主義的標籤,而關於八零後有不少相對負面的提法,比如,物質主義。但接觸下來,我還挺樂觀的,時代進步了,人沒理由不進步。八零後給我感覺是普遍的自信,有時也許自信得有些自負了,但總的來講銳利、銳不可擋。
我從未追悔自己年輕時的理想,不過理想與虛榮也只一牆之隔,作為一個過來人,反而是那些孜孜以求過著自家小日子、忙著買房子辦婚事的八零後,讓我看到一個安穩踏實的底子,這樣的人生也許沒什麼驚喜,好在也沒什麼驚嚇。
小說交到出版社前,很長時間書名都是《開頭、回頭》,這不僅是個愛情故事,更主要的,是個成長的故事。
很不幸,所有我接觸的出版社都堅決否定我心儀的書名:太含蓄了,硬繃繃的,不知所云,而且難道你能否認你寫的是個愛情故事嗎?
最後定案:《愛到深處不見了》。
這個書名我也喜歡,喜歡它的灑脫、寂滅。
小說調子其實沒那么灰,好幾對都合乎理想地成了,女主人公也得其所終: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和能要的。
在我看來,這就是幸福,即使說有什麼不見了。
呂挽
2011-10-11於燕郊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邂逅
第二章 交集
第三章 艷遇
第四章 女性生理期
第五章 你不再是我那杯茶
第六章 畫中人
第七章 結婚這樁事
第八章 庶民生活
第九章 小城故事多
第十章 性比愛脆弱
第十一章 童話兩種
第十二章 待續

女作家——呂挽

林 杉 趙 爽

呂挽呂挽
呂挽是一位神秘低調不易歸類的女作家,媒體上幾乎看不到任何關於其個人和創作理念方面的報導,創作周期長,目前僅有三部長篇問世卻耗時近二十年,從她的自序、題記、個人部落格、人物塑造可以看出呂挽創作心態平和,是一個非常真實關注人性和成長的作家,如果非要勉為其難為其標註,筆者以為可以視為中國首位“樂活族”女作家。
樂活族又稱樂活生活、洛哈思主義,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意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形態生活,其文化內涵是一種貼近生活本源,自然、健康、精緻的生活態度;定位為既不盲目崇洋,也不刻意復古,走在經典與時尚、東方與西方之間。
從幾近簡陋的個人簡介可以看出呂挽的生活軌跡確乎遊走在中國和美國之間,作品中表達了非常強烈的個人成長痕跡,從《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到《在得到與失去之間》,但筆者最為關注的反而是《愛到深處不見了》覆蓋在姐弟戀外殼之下的核心內涵:藉助一個成長後的女孩蒙蒙——阿吟的故事,如同一個在生活中敢下重注的願賭服輸的賭徒,通過她拋棄家庭、放手愛情的選擇呂挽真正想傳遞給讀者的是:你必須了解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是什麼?!這和作者七十年代人的性格形成可能有極大的關聯,畢竟那是一個奴性教育和自我救贖在人性中碰撞的年代,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我的救贖者;但呂挽筆下的阿吟卻通過一種對愛放手的姿態詮釋了一種覺醒,那就是歷盡繁華和喧囂後對簡單、純樸生活的肯定和嚮往,這是一種覺悟也是一種符合LOHAS的現代人生觀。
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中人與人之間日益冷漠,社會資訊的過度發達完成了整體的心理麻醉和心理暗示,社會扭曲的從眾心理驅使遮蔽了內心真實的追求和嚮往,在這兩者之間是否有一條左右逢源的道路呢?阿吟的選擇和呂挽賦予她的性格細節:注重自我而關懷他人、終身學習卻不融入社會、敢於投入又敢於放下,看似矛盾背離現代生活的選擇,其實闡明的是呂挽的現代價值理念:一種隨性的慢生活,一種順其自然的本真生活狀態,包括情感生活,而這和樂活族的主旨不謀而合,尤其是作品中表達的對於中國傳統的依賴和對小城市簡單生活的眷戀,活像一個生活在現代都市的古人一樣自相矛盾而自得其樂。可以說呂挽的創作理念是比較超前的,無論是《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中婚姻外守護愛情的可能性,還是《愛到深處不見了》里對於姐弟戀的解讀:心理年齡的落差才是真正阻斷情感的鴻溝;延伸出的極端個人主義的LOHAS式宣言同樣觸目:我不想再加入別人的人生,我也不想別人加入我的人生。
從呂挽的敘述風格上也可以看出,一方面現場感畫面感強極具現代特色,另一方面是弱化衝突收斂情節,於無意間埋下草灰蛇線的伏筆,通篇文字的細緻雕琢流露出一種古典文化的傳承,說神似張愛玲不是不可以,但呂挽對於潛意識人性關懷的通透傳遞可能是受到西方影視文化的極大影響,在古典與現代之間呂挽找到了自己的敘述方式和表達模式,雖然她一再強調她是一個有敘述障礙、日產量極低的寫手。
微妙的是呂挽也是一個絕不願意重複自己的作家,《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其實的確更像一個成長的故事而絕非單純的愛情小說,《愛到深處不見了》筆者以為是一個現代女性個人覺悟的的成長故事,雖然情節推動藉助的是同樣的一見鍾情卻與處女作風格迥異,散落在字裡行間的點評才是真正的神來之筆。
筆者有幸了解到呂挽下一步的創作計畫,“對我來講,完成這部小說的意義就是我終於對自己沒興趣了,開始觀察他人了。”看得出來呂挽依舊渴望成長,也認識到自我的局限性和試圖突破自我的可能性,讓我們期待這位樂活系的女作家的下一部作品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