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法一
惠東縣梁化鎮
在惠東縣梁化鎮有一條柴行街,這是最早遷徙至此的周、蘇、林三姓客家大戶聚居的一條街道,林家祖屋便坐落在這裡。祖屋大約有600平方米左右,門面頂上方雕花朦朧中依然顯示出舊時的氣派。梁化鎮龍形拳在該鎮已有150多年歷史,目前已傳承至第八代弟子 。
據梁化龍形拳第四代傳人林國柱介紹,梁化的林家武館由龍形拳宗師林合在150多年前創辦。1850年,福建少林寺的避難和尚黃連矯來到梁化,他在一位長者的陪同下到梁化的周蘇林拳館看人練武。看後,黃連矯對長者說,這些人功夫都很過硬,但馬步等基本功還有待改進。幾位年輕人聽黃連矯出此言語,又見他年過半百且身材瘦小,便要他賜教。黃連矯深知此時如不跟他們比試一下,以後就難以在梁化立足,於是謙遜一番後,便擺開架勢,幾下功夫便令這班後生一個個都跌倒在地。在場學武但未出招的林合見了十分佩服,就此拜黃連矯為師 。
幾年後,有一位道人從羅浮山下山購物,到惠州西湖邊看見林合正在練武,而且林合練的馬步與他的師傅一模一樣,十分驚訝,便上前詢問,兩人一對話,方知各自的師傅原為福建少林寺師兄弟。於是林合與道人一起上羅浮山拜廣進禪師為師,繼續練習龍形拳。經過三個春秋的勤學苦練,林合的武藝更加高強,掌握了更多的絕技,還學到了廣進禪師的神效跌打駁骨醫術 。
經兩位少林先師精心傳授龍形拳要訣,林合武功大有長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林合在梁化林家武館廣授門徒,共有100多人。之後,龍形拳代代相傳,直至第八代傳人 。150多年來,龍形拳盛行於惠州、深圳以及香港、澳門等地,還傳至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各國,弟子達10萬餘人 。
梁化龍形拳第五代傳人溫國生除了積極籌建“惠東龍形拳協會”外,還在惠東縣城籌建了“惠東龍形拳武術館”、“傳統武醫養生堂”。為吸收更多弟子學習南少林龍形拳,溫國生免費收徒,而且不分地域,廣招南少林龍形拳習武愛好者。溫國生在繼承跌打駁骨醫術的基礎上,獨創抓筋療法,在從化和惠東縣城等地開設傳統武醫養生堂,對頸椎、腰椎增生及腰椎間盤突出等患者進行治療,行醫所得收入全部投入到傳授弟子上 。
說法二
惠城小金口英頭村
也有人認為,惠州小金口英頭村是龍形拳的祖根,小金口英頭村的龍形拳形成於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英頭村的侯王廟是龍形拳創始人林耀桂最早傳播龍形拳的地方。英頭村幾乎每人都會打龍形拳,傳承氛圍十分濃厚,如今正在籌建龍形拳拳館,讓龍形拳能在這裡發揚光大 。
英頭村侯王廟處於茂密竹林之中,環境幽靜,侯王廟的修建日期,村民們也無法考究,只隱約記得在清朝鹹豐時期重修過一次,1992年又再維修。 據說林耀桂曾在這裡習武、授武,而侯王廟也成為他武術生涯的第一個階梯 。
林耀桂當年被稱為“東江老虎”,少年時代師從英頭村金華寺主持海豐翁學武。22歲拜羅浮山華首台寺主持大玉禪師為師,後返回英頭村。期間,林耀桂將早期所學龍形拳傳授給英頭村的林壽南、林財等人,並將前後所學融會貫通,武功更精深博大,矯若游龍,捷如猛虎,立龍形拳正宗,所以林耀桂有“先學海豐成妙業,後從華首得真傳”之說。1923年,廣州一家媒體載文說林耀桂“二十年前常稱雄東江一帶,所向無敵” 。1947年,廣州另一家媒體載文說“林耀桂歷年授徒,數以萬計。自謂港粵二地,未逢敵手”。林耀桂後來輾轉廣州、香港等地任教,其門徒遍布惠州、香港、澳門、廣州、佛山、東莞、肇慶等地。此外,龍形拳在英國、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等地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廣為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