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平山寺原名乾峰寺,位於距惠安縣城二公里的螺城東平山小坪頂,始建於後梁.貞明二年(九一六年)
歷史
明.洪武四年辛亥(一三七一年),僧南洲重建,後圯廢。
明末邑人、按察使劉望海之孫劉寧重建,以此山原名東平山,故改名平山寺,其孫劉作悔後又重修。
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曾任惠安知縣、進士出身的趙玉成(江蘇人)從平山寺住持僧沏際披剃出家(佛教稱為“脫白”),法名悟因,他道行高潔,為時人所重。
劉若亦從沏際“脫白”。劉若為明.潮州府學教授劉佑(惠安人)之子,“才學重於一時”,所作詩文、著述深受黃道周、何喬遠器重,著有《瘦松集》八卷行世。三十歲偶讀維摩諸經,頓生皈佛心信。清.順治三年(一六四六年),清兵入閩,四十三歲的劉若不忍受剃髮易服之辱,到平山寺落髮為僧,法名超弘,號如幻。如幻晚年息居南安楊梅山雪峰寺當住持十三年,與僧刀耕火種,講說辯論,成為明代禪宗中興以後閩南一大宗匠。
平山寺一九八八~一九九一年重修,一九九七年後又鋪設平山水泥路,建齋堂、放生池、照牆及寺宇屏等附屬設施。
規模
現平山寺東南向,占地約一萬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二百平方米。中軸線依順山勢建有彌勒殿、大雄寶殿和觀音閣。兩廂為鐘樓、鼓樓、祖師廳、尊客堂、香積堂、功德堂。觀音閣的兩側分別為藏經館、紀念堂。大雄寶殿中供奉的由緬甸運來的釋迦牟尼大玉佛系新加坡龍山寺、普陀寺、普明寺合贈。各殿堂的佛像全系用壽山石雕琢而成,寺宇屋脊塑有四五十條閩南特色的瓷剪龍。整座寺宇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飛檐筒瓦、崇樓傑閣,氣勢恢宏,是全縣寺觀之冠。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平山寺題寺匾和冠頭門聯:“平地起精藍昔有名賢於茲脫白,山川多瑞氣久荒梵宇又見重新。”
寺附近存有元朝石塔一座及如幻禪師題寫的“觀潮”手跡。山中還有小亭、隧道、天然石雕點綴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