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惟覺[法師]

釋惟覺[法師]

惟覺老和尚 (1928年-2016年), 四川省營山縣人,台灣佛教禪宗大師,中台禪寺創建者,其所創的中台禪寺被認為是台灣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中台禪寺、法鼓山、慈濟基金會、佛光山)之一,也是倡議發起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八大高僧之一。 曾在晉德中學(現營山中學)讀國中 ,15歲時辭別故鄉,到香港華僑工商學院學習,後入伍於1949年去台灣 。於1963 年秋在基隆十方大覺寺 ,依靈泉長老座下披剃出家,字號知安,法名惟覺。在台北縣萬里鄉山中,閉關茅棚十餘年。後應大眾懇請弘化利眾,始出草寮,闢建靈泉寺。隨著皈依的四眾弟子人數驟增,為了安僧度眾,乃創建中台禪寺 ,於2001年 9月1 日落成啟用,以“佛法五化──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為弘揚佛法的方向;廣傳禪宗心法,積極推動禪修教育。創建靈泉寺、中台佛教學院、中台禪寺、 普台國民國小、 普台高級中學、 中台山博物館,以及中台禪寺海內外一百零八家分院精舍。 2016年4月8日,台灣中台禪寺開山方丈釋惟覺圓寂,享壽90歲。

基本信息

生平

深具佛緣

惟覺老和尚,俗姓劉,四川省營山縣人。年輕時即對無常之理深有體會,雖博覽儒家群書,仍無法窮究生命奧義的全貌。直到接觸佛法,對佛學圓融廣大的義理深感嘆服,即深入精研。初時以專修淨土為主,精勤念佛。

出家潛修

1963年秋,於基隆十方大覺禪寺,從一代禪宗泰斗虛雲老和尚臨濟宗法脈嫡傳弟子靈源長老披剃出家,字號知安,法名惟覺。 1964年,於基隆十方大覺禪寺圓受具足戒。出家後矢志苦行,朝夕不倦,遂深契實相念佛,禪淨一如的至理。 1970年初,於台北縣萬里鄉山中潛跡閉關,住茅棚、著納衣、食粗蔬,苦修十餘年保養聖胎。 1982年產業道路開發,遊客相訪,請法後深蒙法益,相傳之下慕道者日增,因大眾懇請出關弘法利眾,始出茅蓬,闢建靈泉寺。 1992年3 月,靈泉寺即將落成之際,於台中德基關房閉關二個月。閉關圓滿時,將關中觀行所得,以〈梨花偶成〉詩四首,開示弟子修行的次第。 2000年6 月至12月,在中台禪寺即將落成前,於花蓮瑞穗關房再度閉關六個月。

靈泉弘法

1987年,應大眾祈請創建靈泉寺,並於靈泉寺現址修建玉佛殿,舉辦第一次禪七,參加僧俗弟子約二十多人。 1991年11 月17日至 1992年1 月5日,於靈泉寺舉辦四十九日精進禪七,為台灣佛教界之創舉,禪門宗風自此蔚然而興。此後主持海內外禪七,迄今已達數百餘梯。在靈泉寺期間,除了禪七之外,也常應各界之邀請,開示佛法。每年的無遮法會、弘法大會,吸引成千上萬的社會人士前來聽聞佛法,因蒙獲法益,而踴躍布施房舍供作精舍道場。此期間,惟覺老和尚應請於台灣各大都市設立七十餘家精舍,使社會大眾皆能就近學習佛法、禪修靜坐。

創建中台禪寺

隨著皈依的四眾弟子人數驟增,為了安僧度眾,乃決定籌建中台禪寺。於 1992年7 月30日,依法成立“中台禪寺籌建委員會”,正式開始籌建工作。 1994年9 月4日舉行“中台禪寺開山動土奠基大典”, 1995年通過建築執照,正式動工。歷經三年規畫與七年建設,於 2001年9 月1日正式落成啟用。落成後隨即舉辦“世界宗教文化交流研討會”及傳授如來三壇大戒暨在家菩薩戒會。隨後,並陸續舉辦海峽兩岸藝術文化交流研討會、大陸佛教學術參訪團座談會,以及中台禪寺宗教藝術文化參訪團等交流活動。

2005年,將中台禪寺住持重任交予弟子見燈和尚。

台灣生態協會、環保聯盟、荒野保護協會、綠黨等環保團體也批荒唐:“應就地正法,卻就地合法!”地球公民協會則指出,中台禪寺有十二.五公頃用地違法開發、占用,其中也包括了“林業用地”,未來森林法修正通過,這些用地即可就地合法。

推動三大教育

惟覺老和尚深諳教化之重要,藉由僧眾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大領域,將佛法落實於各階層中,令大眾皆能獲得佛法薰陶,以達安定人心之效。

•僧眾教育

1993年5 月2日,創辦中台佛教學院,培育僧才,成就法門龍象。並親擬“教理、福德、禪定”三環一體教育旨綱,在學院中深入經藏,解行並重,培育出“外現聲聞身,內密無上印,身行菩薩道,廣度諸有情”的菩薩僧才,荷擔如來家業。佛教學院所培育的僧才,或於中台禪寺各分院精舍弘揚佛法,或於常住執事,或於佛學院致力於僧伽教育,秉持菩薩之願行,學以致用,廣行六度弘法利生。

•社會教育

自 1992年4 月,於台北市成立北部第一家精舍 ――普光精舍,因就近聽經聞法,深受佛法利益,各地居士遂紛紛啟請成立精舍。為成就居士學佛願心,讓忙碌的現代人,不須長途跋涉就能聽經聞法、禪坐淨心,因此於各地普設精舍。精舍中定期舉辦各級禪修課程、法會共修,乃至舉辦公益活動、社區服務、成立助念團……,達到弘揚佛法,安定社會的功用。至 2008年止,中台禪寺于海內外設立精舍分院達一百零八家,遍布美國、澳洲、義大利、奧地利、日本、香港、泰國、菲律賓等地。

•學校教育

為弘揚佛陀“覺的教育”,讓下一代擁有最好的學習環境,創辦了普台國民國小、普台高級中學暨附設國中部。普台教育創辦之初,惟覺老和尚親自擘畫“國小、國中、高中 ――三學一貫”的教育理念,以及“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的校訓,以“長程教育、永續經營、教學成果、走向國際”為校政旨綱,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以培養才德兼備的社會棟樑,樹立教育新典範,開創宏大的教育願景。 2004年,普台國小正式開學;2006 年,國中部招收一年級學生; 2009年8 月,普台高中也落成開學,在“中學為體、佛法為根、世學為用”十二年一貫的全人教育下,實現以教育安定社會、淨化人心的目標。

創建中台山博物館

為推動“佛法藝術化”的理念,成立“財團法人中台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中台山博物館,於 2009年10 月3日落成開館。除了展示館藏文物之外,中台山博物館亦與友館進行多次交流,如展出浙江省博物館所藏雷峰塔遺址出土文物及浙江省各博物館所藏之阿育王塔,以及西安碑林博物館致贈之歷代名碑拓本等。期透過佛教文物作為歷史見證,讓有緣大眾領略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實現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利生本懷。

海外弘法

•1993年12 月23日赴加拿大弘法,於 12月26 日至1994年 1月2 日在加拿大潘桃市 (Pentincton) 主持禪七;1 月3日於溫哥華開示“禪的利益與習禪方法”。 4月13 日,紐約皇后區法拉盛的台灣會館開示“禪與現代人生”。

•1994年,於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舉辦弘法大會,開示“禪與現代人生”。後於 Cal Poly 大學舉行禪一。11月 20日至11 月26日於紐約莊嚴寺主持禪七。

•1998年,赴美國德州休士頓弘法,於德州菩提精舍開示“禪與淨”。

•2004年,赴美弘法,主持休士頓分院普德精舍、矽谷分院太谷精舍灑淨暨佛像升座大典。

•2010年,赴美弘法,於舊金山矽谷分院太谷精舍、德州休士頓分院普德精舍開示、於佛門寺傳授八關齋戒、為位於休士頓的中台禪寺世界禪修中心第一期工程德州寶塔禪寺主持落成大典,以及為洛杉磯分院中洲禪寺主持落成開光灑淨法會。

推動兩岸交流

•2001年4 月2日至 10日,組成“中台禪寺宗教藝術文化參訪團”至四川成都,進行宗教文化參訪交流。提出“兩岸未通,宗教先通;宗教未通,佛教先通;佛教未通,中台先通。”揭開兩岸宗教文化交流的序幕。此後,無論是藝術、宗教、學術、文化等方面,都有良好而友善的互動交流。

•2002年,親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恭迎佛指舍利蒞台,於中台禪寺供奉長達十天,聯合南投縣各界舉辦“迎奉佛指舍利祈福大法會”。

•2002年4月,在離家半個多世紀之後,第一次回到營山縣老家,寫《返鄉記》以述心曲:“出家修行不計秋,五十七載故鄉游。滄海桑田如夢幻,海峽兩岸心悠悠。”

•2006年,惟覺老和尚為倡議發起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八位佛教高僧之一,並親赴杭州參與大會,於大會上作“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發言。應四川大學邀請演講,並受聘為名譽教授。4 月15日,惟覺老和尚與靈隱寺方丈木魚長老於靈隱寺簽字結盟為“同源禪寺”。

•2009年,應邀參加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並作“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之主題發言。

•2012年,應邀參加第三屆世界佛教論壇,並作“和諧世界,同願同行”之主題發言。

弘法理念

佛法五化

2000年,創辦中國世紀佛教協進會,在會中的專題演講“新世紀的責任與展望”中,倡導以佛法的五化運動──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作為新世紀的責任與展望。

中台四箴行

微妙高深的禪法,不離行住坐臥的踐履,為落實佛法生活化,開出實踐佛法的具體準則 ――“中台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作為四眾弟子日常行持之圭臬。

•【對上以敬】──除我慢心

“上”,指輩份、社會地位、學識涵養,乃至修行功夫,比我們優越者。世間法中,上位者包括:父母、師長、社會賢達、上司、政府官員……等。出世法中,上則指佛、法、僧三寶。佛、法、僧三寶,引領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趣向菩提,所以更值得大眾尊敬。“敬”就是尊重、恭敬。尊重他人,自己亦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以佛法而言,這就是因果的道理。孟子曰:“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與人之間彼此互敬互重,我們的社會就能真正成為禮儀之邦、人間淨土。

恭敬的反面,即是我慢。一般人通常都有慢心,因此流露在言行舉止上,就自以為是、不尊敬師長、不敬重他人。慢心輕者,即潛藏不敬重、不重視他人的意識。慢心重的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事驕傲自大;或是自己覺得懷才不遇,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和同事又難以相處,時而想更換工作,因此事業不易成就。在修行上,起了慢心,則會障蔽智慧,無法了達實相真理,因此道業不易成就;最嚴重者為增上慢,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如此即墮邪魔惡道。

恭敬心是對治我慢的良藥。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福德和智慧。無論是世間法、出世法,恭敬心都十分重要。居士們來到道場,養成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心,進一步擴及家庭、社會,自然而然對任何人都能恭敬,如此人與人之間就能減少煩惱和磨擦,家庭就能夠和諧,社會自然就能夠安定。時常以“對上以敬”的道理來省察自己的行為,做人一定有所成就,做事也會障礙減少,助緣增加,容易完成目標。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行為,常常存有恭敬他人的誠意,養成習慣後,自然就能做到“對上以敬”。

•【對下以慈】──除瞋恚心

“下”即是指晚輩,乃至於三塗惡道的眾生。“慈”即是慈悲心,具足慈悲就能去除瞋恚心。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更進一步,提倡冤親平等、物我平等,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論與自己有緣或無緣的眾生,都無條件的以慈悲心對待。不僅以孝順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順他人的父母,以關愛自己子女的心去關愛他人的子女,對任何人都不分親疏,甚至敵人、仇人或冤家,亦不計較,平等一如,這就是冤親平等。不但對所有人一律平等,乃至對動物、一草一木,都要關心愛護,不忍傷害;不僅不殺生、不食眾生肉,還要積極護生、救生,此即慈悲心的具體實踐。

慈悲是對治瞋心的良藥。瞋心屬火,瞋心一起,火燒功德林,不僅障蔽清淨自性,而且有害健康,還會感召眾叛親離的果報。世界上有戰爭、有火災,即是由於瞋心所感,所以希望外面的境界清淨、安定、太平,必須先淨化自心。《維摩詰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所處的世界就是淨土。若能將慈悲的精神推及社會各階層,對人、動物、植物,乃至一切眾生,都能予以關心與愛護,人人都具足慈悲心,那么傷生害命、綁票勒索、仇恨鬥爭、戰爭動亂……等現象,便不復出現,人間就是極樂淨土。

慈悲心就是菩薩的境界,平時若養成慈悲為懷的氣度,具足慈悲心,就和菩薩的法界相感通。古德云:“相由心生”,慈悲心廣大的人,容貌、儀態都具有親和力,大眾自然喜歡親近;相反的,瞋心重的人,面容恐怖猙獰,讓人不敢接近,甚至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什麼樣的因心,就感什麼樣的果報。

“對下以慈”,對一切眾生都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做到了大慈悲心,不但自己的身體會健康,人生旅途會順利,而且能夠利益社會國家及一切眾生,如此行菩薩道,就能成就淨土的果報。

•【對人以和】──除粗暴心

“對人以和”,為人要和善,對人要和悅、和藹,與人相處要和氣、和睦,如此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眾緣和合,做起事來,就容易成功。家庭和合,才能萬事興隡;事業和合,才會和氣生財;團體和合,才能發展、茁壯;社會和合,同心協力即生祥瑞;國家和合,就能富強安康;道場和合,佛法定能興盛。

“和”就是無諍,無諍是修行中一門重要的功課。“和”可以除去粗暴心,化解暴戾之氣。由於每個人的觀點不同,對於同一件事情若各持己見,就容易產生爭執與摩擦;在爭論的過程中,自己起了慢心、瞋心而不自覺,而且還自以為是,就是修行的一大障礙。若能做到和合無諍,道業就能成就;彼此同心協力,道場才會興隆。

和合才能團結,團結才有力量。尤其是台灣,處於彈丸之地,更需要和合與團結;如果不和合,就如同兄弟鬩牆,自亂腳步;如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所以無論個人、家庭、團體、社會、國家,世間法、出世間法,做人、處事,和合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則。

•【對事以真】──除虛偽心

“真”,就是實在、不虛假。真誠心可以去除虛偽。對人真誠,才能獲得他人的信賴。對事以真,認真地將事情做好,是處事的重要原則。例如,研究學問是為了窮究真理,貢獻社會,而不是為了沽名釣譽。做事要腳踏實地,對於份內之事,認真盡職、勇於承擔,絕不投機取巧、推諉敷衍;並且不假公濟私,例如公家的電話,若非公事絕不使用,乃至於一枝鉛筆、一張信紙,都不隨便取為私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就是對事以真。

修行更要真,對自己的道業要認真用功,不是虛應故事、附庸風雅,而是要真正了生死、度眾生。念念不空過,時時反省檢討,起了貪瞋痴慢疑的心,立刻覺察、覺照,改過遷善,如此就是真正的落實修行。時時刻刻迴光返照,保持當下這念清淨心、不動心、覺悟的心、作主的心,這就是絕對的真。

大部份的人都有虛偽心,修行就是要以真誠不二的心來消除虛偽心,做到了“對事以真”就有無量的福報。佛法講善緣和福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就不容易有善緣,做任何事都不易成功。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人算計得再周詳,到最後仍免不了無常變化,這就是因為平時福德累積不夠,一點一滴皆前因,因緣果報,絲毫不假。日常生活中,若能以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個人,並且認真處理每一件事,就是在結善緣、修福報,就能廣集福慧資糧,招感光明如意的人生。

禪門宗風

•精進禪七

為使禪門心法普利群生,自 1987年於靈泉寺舉辦精進禪七起,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授心法,大振法錫,帶動社會大眾禪修的風氣。自中台禪寺落成後,每年為僧俗二眾主持八至十梯次精進禪七,參加的學人徧及各階層,包括出家僧眾、教育界、企業界、司法界、建築界、醫療界、大專青年、一般社會大眾,更有遠從海外各地的國外人士,不遠千里來台參與禪七,迄今舉辦過的禪七已達數百餘梯。從初次的二十多人禪七,到近些年每梯次千人的禪七,至今已有三萬多人次透過精進七日禪修,洗滌煩惱塵垢,進而定心、淨心、明心,尋回生命的活水源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兒童禪修營

1993年,應台北市教育局之邀,在靈泉寺為七十多位國國小童舉辦禪修營。及至今日,每年暑假的小星辰兒童禪修營,每梯次都吸引上千名孩童及大專青年參加。

•大專青年禪修營

1994年,創立“中華民國大專青年禪學會”,定期舉辦大專青年禪修活動,每年專為大專青年舉辦星燈營,引領大專青年體驗清涼自在的禪風。

•禪修課程及活動

指導中台禪寺各分院精舍禪修班教材,擬定初級、中級、高級禪修教本,於精舍禪修班課程中教導社會大眾禪修及佛法正確知見,精舍學員除了每年固定的禪七用功,更有不定期的半日禪、一日禪共修,以及中台禪寺終年不斷的“中台一支香”,期透過種種禪修教育,令大眾皆能契自心源,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著作

•《見性成佛》惟覺老和尚開示錄 出版者: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

•《禪心世界(一)》惟覺老和尚開示錄 出版者: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

•《惟覺法語》 出版者:財團法人中台山佛教基金會

•《佛說八大人覺經》惟覺老和尚經典開示錄 出版發行:文心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見性成佛》

•《中台實相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