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陵監村

悼陵監村

悼陵監村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歸直轄區縣管理、鄰村有小宮門村、西山口村、萬娘墳村、大宮門村。

歷史地位

悼陵監位於昌平衛星城西北6.1公里,十三陵鎮所轄行政村。清代成村。因村址在明代為悼陵的神宮監所在地,故名悼陵監。

在明、清兩朝,悼陵監村域內的這兩處文物古蹟均得到較好的保護。民國時期,思陵於30年代兩度遭到土匪盜掘;1947年,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拆毀了思陵的圍牆和磚石建築,留給新中國的是殘破的遺址。1992年,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為保護文物古蹟,對思陵遺址進行了清理,並修復了陵牆、寶城和城台,對陵園內的現有文物進行了復位和修繕,並派專人常年負責看護管理,使它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利用。

悼陵位於悼陵監村北,襖兒峪東麓,整體建築坐西北朝東南,呈長方形,設殿門三間,享殿五間,兩廂配殿各三間,殿後為石供案、石供器,案器後為墓冢。孝潔皇后自隆慶元年七月十七日(1567年4月25日)遷葬永陵後,悼陵虛置十餘年。萬曆九年(1581年)十月,世宗皇貴妃沈氏死後葬入悼陵,其後,世宗的妃子文氏、盧氏陸續葬入悼陵,悼陵的規格就由皇后陵降為皇妃墳,悼陵監卻保留了下來,仍舊執行看護陵園的職責。

在悼陵監村東,為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年號崇禎,廟號思宗)的陵墓--思陵。因前十二陵的神宮監都是明朝設定的,而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沒有設立神宮監。清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清王朝為各陵確定了守陵太監的人數,因思陵沒有神宮監,太監們沒有棲身之所,而悼陵監便近在咫尺,於是,看護思陵的太監們就寄治、借宿在悼陵監內。康熙年間,每陵設陵戶3名(思陵4名),每戶給地35畝;乾隆年間,每陵均設陵戶4名,每戶仍給地35畝。陵戶們在這裡定居下來以後,娶妻生子,經過世代繁衍生息,遂形成村落。

村內資源

主要農產品:荔枝、歐洲蘿蔔、橙子、油桃、彌猴桃、無花果

村內資源:芒硝、鋁土、錳、沸石

企事業單位:北京御禽園特種養殖中心,悼陵監村農工商合作社

歷史事件

悼陵的墓主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原配皇后陳氏。陳氏,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嘉靖元年(1522年)冊立為皇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的一天,帝後在宮中閒坐,張、方二妃進來獻茶。嘉靖皇帝反覆 觀看、撫弄二妃的纖纖細手,引得陳皇后妒火中燒,醋意大發,將茶杯擲在地上,摔得粉碎;惹得嘉靖皇帝龍顏震怒,大發雷霆。陳皇后素知嘉靖皇帝為人嚴厲,為爭寵奪愛激怒皇帝,後果難測,不免心中驚悸,終日惶恐不安,導致腹中胎兒流產,數日後竟一命嗚呼。當時,嘉靖皇帝余怒未消,對皇后的喪禮降低規格,諡號"悼靈"二字,葬在陵區內的襖兒峪。按照明朝制度,每建一座陵都要設一個神宮監,派遣太監負責日常的看護與管理;因陳皇后的諡號為悼靈,其之葬所即稱為悼陵,神宮監也隨著稱為悼陵監。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議請改謚,此時嘉靖皇帝已經心氣平和,遂改謚為孝潔。嘉靖皇帝死後,禮官們提出:孝潔皇后乃世宗(即嘉靖皇帝)的原配,應與皇帝合葬。穆宗(嘉靖皇帝三子朱載垕,年號隆慶,廟號穆宗)採納了禮官們的建議,將陳皇后遷葬永陵,並於隆慶元年(1567年)二月為陳皇后上尊謚為:孝潔恭懿睿安莊相翊聖肅皇后,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