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仁京

恭仁京

恭仁京(日語:恭仁京,くにきょう、くにのみや)是指在日本奈良時代的一段時期里在山背國相樂郡設立的皇宮。現址在京都府木津川市。也稱為大養德恭仁大宮(やまとのくにのおおみや)。1957年7月1日恭仁京被評選為“山城國分寺遺蹟”。之後隨著學術調查的進展,在2007年2月6日遺蹟範圍被擴大,並更名為“恭仁宮遺蹟(山城國分寺遺蹟)”。

簡介

聖武天皇時代的都城。原址在京都府相樂郡加茂町附近,東西約800米,南北約1000米。740(天平12)年,由於“藤原廣嗣之亂”,聖武天皇在橘諸兄的建議下遷都於此。由於城宮建造花費巨大,在建造未完時便又改遷難波京。

概要

藤原廣嗣之亂後、740年天平12年)12月15日聖武天皇把首都從平城京遷出。當時把首都定在相樂的理由是左大臣橘諸兄認為相樂適宜建都。
741年(天平13年)9月確定左京和右京,11月決定正式命名大養德恭仁大宮。大極殿從平城京轉移到相樂建造的,大宮垣則是新建的。但是,到743年(天平15年)為止宮殿都還沒有完工就被停止建造了,而聖武天皇移駕到紫香樂宮。742年(天平14年)秋近江國的宮殿開始建設,而後744年(天平16年)2月遷都到難波京,後來745年(天平17年)5月遷都到平城京。
748年(天平18)恭仁宮大極殿建造山城國分寺完成。
從外形上看恭仁宮只是平城宮的簡略版。建築南北長750m、東西長560m形成長方形,朝堂院東西寬度要比平城宮要窄。同時,用板壁圍著四面。

山城國分寺

遷都後,荒廢的宮城被山城國分寺再次利用。大極殿改用成寺廟金堂。
之後山城國分寺變成了南北約330m、東西約275的大寺廟。金堂的東側為國分寺的鎮守社。
現在基本上變為廣大的平原,但金堂(大極殿)和七重塔的礎石還清晰可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