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恥骨直腸肌綜合徵(puborectal muscle syndrome)是一種以恥骨直腸肌痙攣性肥大,致使盆底出口處梗阻為特徵的排糞障礙性疾病。組織學改變為恥骨直腸肌肌纖維肥大。
病因
確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局部炎症,如坐骨直腸間隙膿腫及濫用瀉藥有關。
臨床表現
恥骨直腸肌綜合症的6大臨床特徵:
①緩慢、進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難;
②排便需灌腸協助或服瀉劑,瀉劑用量逐漸加大;
③排便時過度用力,常大聲呻吟,大汗淋漓;
④排便時間過長,每次常需0.5~1h;
⑤便次頻繁、有排便不暢感;
⑥排便前後常有肛門及骶後疼痛,或直腸下段有重壓
輔助檢查
1.直腸指檢 肛管緊張度增高,肛管長度延長,恥骨直腸肌較肥大,有時呈銳利邊緣,常有觸痛。
2.肛管壓力測定 靜止壓及收縮壓均增高,括約肌功能長度增加,可達5~6cm。
3.氣囊逼出試驗 50ml 氣囊自直腸排出時間延長(常超過5min)或不能排出。
4.盆底肌肌電圖 恥骨直腸肌有顯著異常肌電活動。
5.結腸傳輸功能檢查 有明顯的直腸滯留現象。
6.排便動態造影 各測量值尚正常,但靜止、摒便及排便相顯示肛直角變小,肛管變長,造影劑不排或少排和恥骨直腸肌“擱架征”,即靜坐、提肛和力排時恥肌直腸肌部均平直不變或少變呈擱架狀。
診斷
病人有慢性便秘史,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排便困難、排便頻繁、排便時間延長;直腸指診,恥骨直腸肌明顯肥大、觸痛;肛管測壓排便反射曲線異常,括約肌長度增加,排糞造影顯示“擱架征”等,可明確診斷。
治療
因恥骨直腸肌肌纖維肥大造成肛管上端狹窄,患者均有長期排糞困難,反覆大量套用瀉藥的病史及多次肛腸手術史。近年通過進一步研究對本徵的治療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有人認為,本綜合徵時治療方法應根據病變程度認真選擇適應證,方能提高療效。
1.非手術療法:
(1)擴肛療法:常規消毒麻醉後,進行指法擴肛,擴張至可容4指,擴張時間為5min左右,每周1次。
(2)藥物治療:①通便藥物保留灌腸;②可服用多纖素等;③中藥熏洗肛門。
(3)其他:可採用生物反饋療法及按摩法等。
2.手術療法:多採用恥骨直腸肌部分切斷的方法,有助於解除肛管狹窄,從而緩解排糞困難。
術前要注意排除影響手術效果的其它原因:如應在術前先行局部理療和氣囊擴肛,使瘢痕軟化,恢復肛管直腸的順應性;常可達到治癒的目的。
操作方法:按常規做好消毒、骶部麻醉等術前準備,在尾骨尖向下做正中切口,長4.0~5.0cm。電刀逐層切開,暴露尾骨尖,即為恥骨直腸肌上緣標誌。術者左食指伸入直腸,向上頂起恥骨直腸肌,以彎鉗將其自腸壁小心分離,注意不要損傷腸壁,於兩鉗間切除恥骨直腸肌肌束1.5cm寬,殘端縫扎止血,沖洗傷口。並放置橡皮片引流。縫合皮下組織及皮膚。術後24小時拔除引流片,注意傷口出血、裂開、竇道形成及傷口感染等併發症。一般無大便失禁。
術後禁食3 天,使用抗生素,保持術區清潔。一般術後24h 拔除引流橡皮片;注意切口是否有出血、裂開,避免感染及竇道形成。術後一般無大便失禁發生,因肛門自控機制十分複雜,並非單一恥骨直腸肌的功能;當恥骨直腸肌後方肌束切斷後,兩殘端仍緊密附於直腸壁兩端,而不會全部退縮,仍能部分控制肛門,加之尚存肛管外括約肌全層,故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不會引起肛門失禁。恥骨直腸肌綜合徵的手術方式及療效見。
恥骨直腸肌分離或切斷術後,由於術後瘢痕粘連形成可致肛管狹窄而需再次手術。Kamm 報告44 例因嚴重特發性便秘行結腸切除術,術後有3 例需再行恥骨直腸肌分離術治療便秘,其中有1 例共做了3 次分離術。喻德洪等有3 例恥骨直腸肌肥厚行恥骨直腸肌部分切除術,術後近期療效佳,但1~2 年後便秘復發,經排糞造影又有“擱架征”,經再次行瘢痕切除及上部恥骨直腸肌切除,而獲得好轉,其中有1 例共作了3 次恥骨直腸肌切除及瘢痕切除。因此,恥骨直腸肌切除要足夠,特別是其上部。術後早期用氣囊擴肛,可防止瘢痕早期粘連。